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陇原巨变·农业农村篇】产业带动奔小康

 2019/09/26/ 08:4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宋振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陇原巨变·农业农村篇】

产业带动奔小康

丰收的玉米,金色的田野。

前进牧业规模化生态牧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金秋时节,千里陇原。五谷丰登、叠翠流金;硕果盈枝、五彩斑斓。桑田沃野,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陇中苦瘠甲天下。”70年前,这块贫瘠的土地“一穷二白”,百姓为填饱肚子发愁。

  70年,白驹过隙;70年,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苦干实干加巧干,不断开创着一个又一个高寒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世人惊讶的奇迹——

  陇原大地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丰年有余,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还实现了从单纯“保口粮”向特色农业的华丽转变。如今的甘肃,已成为全国特色农业大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扶贫成绩斐然,正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朝着全国特色农业强省迈进。

  甘肃农业从缓慢发展到插翅腾飞,甘肃农村也从凋敝落后到繁荣昌盛,甘肃农民从食不果腹到追梦小康,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巨变。

  壮大富民产业,健全利益机制,构建扶贫产业体系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针对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以敢死拼命的精神、砸锅卖铁的勇气,将“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

  甘肃谋划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产业扶贫配套政策和重大举措,着力健全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一个个短板得以突破,一个个瓶颈得以破解。

  围绕解决“谁来干”的问题,甘肃健全“生产组织”体系。

  初步构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生产组织体系,扶持贫困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实现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全省合作社达10万多个,为农民有效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

  缺少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只能打“原”字号。甘肃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带动合作社发展的“庄浪模式”,合作社联社控股,民营、国有企业参股组建富民公司,带动村办合作社联合发展的“宕昌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金融+贫困户的“蓝天模式”。其中“庄浪模式”被授予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采取“自建”和“外引”相结合的办法,甘肃紧盯省内外龙头企业,主动出击,加强“外引”力度,在贫困地区培育引进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德青源、海升集团、中盛农牧、中天羊业、康美牛业、蓝天淀粉等龙头企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现在,全省新增龙头企业396家,总数达到1886家。

  随着合作社的组建,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新组建的合作社负责人大多没有领办创办合作社的经验,三分之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运转一般,就是运转较差。

  关键时期,要抓关键。2018年12月13日至15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作用培训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审定培训方案,并对办好培训班作出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作辅导报告。

  今年4月29日,全省脱贫攻坚重点领域政策落实专题培训班在兰州开班。唐仁健又一次围绕产业扶贫,给基层干部进行了辅导。

  “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班,省委书记把关,省长面对面地给3万多名贫困村合作社理事长教方法、讲政策,规格如此之高、参会范围如此之广,不仅在甘肃,在全国都尚属首次。”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人说。

  帮助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合作社辅导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今年,甘肃组建起了6500人的市、县、乡三级辅导员队伍,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名辅导员服务,面对面地开展服务指导工作。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甘肃正着力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不好”的问题。

  围绕解决“有钱干”的问题,甘肃强化资金投入体系。

  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累计整合资金120.72亿元,为每户贫困户安排了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每户不超过3万元的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并采取与农民一户一策、自愿意愿、真种真养、见钱见物、奖勤罚懒“五个挂钩”的措施,加强到户资金的使用管理。

  甘肃把资金保障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粮草军需”工程,筹集设立了1000亿元的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0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500亿元的农产品短期收购贷款。

  如果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脱贫增收就不可能有保障。甘肃鼓励贫困户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有效建立农户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全省消除3594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3万元。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贫困群众缺乏产业发展资金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围绕解决“闷头干”的问题,甘肃建立“产销对接”体系。

  甘肃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在有需求的贫困村建成果蔬保鲜库701座,购置厢式冷藏车158辆,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让农产品外销半径扩大,实现错峰销售提高收益。

  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稳定的营销体系,一直是制约甘肃产业扶贫的一个关键环节。

  甘肃用超常规手段破解这一短板问题。省里成立了甘肃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和六大特色产业产销协会,组织200多家农产品经销企业抱团出省,有效对接京津沪、粤港澳和成渝等终端大市场。联合农业农村部举办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签约143项110.42亿元。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敦煌)农业国际合作论坛和甘肃“好味道”美食节,大力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提高甘肃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稳定农产品价格,收到了农产品量足价稳、产销两旺的可喜效果。

  围绕解决“不白干”的问题,甘肃完善“风险保障”体系。

  我省构建起了以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特别是设立了自然灾害和目标价格“双保险”,确保农业保险对全省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和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的全覆盖。

  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在已经开办10个中央财政补贴品种和苹果、中药材2个省级财政补贴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险品种和承保规模,新增开办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育肥猪和鸡6个省级财政补贴品种,并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市县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开办“一县一(多)品”特色保险品种。

  为方便农民群众投保、参保,我省在每个村设立一个集金融、保险等为一体的农金室,有效解决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018年全省共开办保险品种69个,覆盖贫困户82万户次,保费总额11.53亿元,支付赔款7.33亿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达117万户次。

  心贴心的补贴,为甘肃农民群众“放心养、放心种”,实现产业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省开展农业保险的创新性举措,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案例。

  一系列超常规的举措、实打实的投入,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关键支撑,有力推动脱贫攻坚迈入了发力见效新阶段。2018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依靠产业脱贫的农户达15.54万户,脱贫人口达64.85万人,占到了全省总脱贫人口的80%。

  发挥比较优势,聚焦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路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局发展对新时代“三农”发展确立的新的历史方位。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