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壮美高原绘新图——“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甘南

 2019/10/07/ 02:4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徐锦涛 通讯员 马保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

壮美高原绘新图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甘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通讯员 马保真

  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青藏之窗——甘南藏族自治州,来自中央、省市20家主流媒体的记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甘南奋斗者的声音,定格草原发展的壮丽图景。

  近年来,甘南州紧紧围绕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这一目标,在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产业上聚焦发力,文化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121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04亿元。

  站在合作市北端的山顶上,上万亩灌木林尽收眼底。合作市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明军告诉记者,合作市以城区面山区域为中心,在全市范围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面山造林等生态工程,完成面山绿化4万余亩,生态环境实现了有效治理。

  甘南州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认真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雪山草原、蓝天碧水成为甘南的聚宝盆。

  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下加拉村的“颜值”令人眼前一亮——藏式的小康新居坐落在山坡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垃圾,静谧而洁净的村庄美如一幅油画。

  甘南州从藏区农牧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出发,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300多个,实施了“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全面补齐农牧村基础设施短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加拉村民小组就是1300多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中的一个。村民加不老介绍,多年以前,村民们以放牧、种地为生,住房陈旧,道路泥泞,距离合作市仅4公里却常年难以入城。“以前用牛羊粪烧火做饭取暖,院内院外都是牛羊,又脏又乱。”走进宽敞的二楼客厅,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加不老开心地告诉记者,“如今,房子宽敞了,村里环境也好了,几乎家家都有了小轿车。吃水不忘挖井人,党的恩情似海深,我们真的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近年来,甘南州实施了一大批管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以合作市和七个县城为代表的一座座草原新城拔地而起,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34.52%,城镇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甘南的基础条件从一穷二白,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后,采访团一行走进甘肃华羚乳品集团厂区。过去,草原上的牧民们将牛奶打过酥油后,晒干做成“曲拉”,“曲拉”仅仅是牧民日常食用品或牲畜初春补充的饲料,每公斤市场价才1.2元。华羚乳品集团从牧民家中收购“曲拉”,经过提取加工制成高附加值的干酪素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草原上“曲拉”的收购价格也上涨到最高时的每公斤53元。目前甘南州已成为全国的“曲拉”交易中心,“曲拉”收购惠及甘南藏族自治州2.95万牧户,原先的奶疙瘩已成为当地牧民脱贫增收的“金疙瘩”。

  据介绍,华羚集团通过牦牛乳产业化发展,直接带动农牧户10.6万户,牦牛乳已经成为广大藏区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对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快藏区经济发展、助推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采访团了解到,建州初期,甘南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元,2018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77元,是1949年的452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甘南州人民生活水平已实现了由贫穷、温饱到稳步迈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