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人民日报】敦煌研究院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旅游开放、文化传播——让莫高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2019/10/09/ 17: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王 珏

  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

  近日,敦煌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签约,携手推进“文物+数字化+互联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此外,敦煌研究院还同时与武威市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签约,携手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让文物活起来,敦煌研究院是国内文博界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文博界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经过近30年的不断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完成了敦煌石窟211个洞窟的数据采集,13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43身彩塑和2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截至目前,“数字敦煌”资源网的全球访问量已超过700万人次。

  此外,敦煌研究院制定了《敦煌研究院“十三五”文化创意事业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持续深化与腾讯等在AR/VR、云计算、智慧旅游、游戏、动漫、音乐、文创等模块的合作,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让敦煌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樊锦诗说,敦煌研究院运用敦煌石窟数字图像资源,通过数字敦煌网站中英文版上线,使全球可以在线共享30个洞窟高清图像;敦煌研究院还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敦煌艺术展览,让敦煌壁画艺术精品走进学校、走近大众,此外还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敦煌故事”,使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

  坚定文化自信,美好的前景正在展开

  讲述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历史文化和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的故事,沪剧《敦煌女儿》近日在兰州、敦煌和西安展开巡演。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从2011年看到樊锦诗院长的报道萌发念头,到历经创作的瓶颈和挫折,该剧创作历经了8年时间。如今《敦煌女儿》首演至今15个月,已经演出近60场。“一代代敦煌学者对文化的自信和坚守,支持着我们走到现在。”茅善玉说。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16字是2014年时任院长的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来的。这是由几代莫高人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在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孕育发展、凝练形成的。目前,在敦煌研究院职工中,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75人、大学本科学历234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全院在编职工总数的83.2%。敦煌研究院是世界的、是开放的,在这里,处处能够感受到蓬勃的朝气和国际视野。

  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正在展开。敦煌研究院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机构以及国内4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探索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壁画及土遗址保护专业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敦煌研究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等中亚国家达成合作意向,将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成套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樊锦诗说,今后,敦煌研究院将继续加大对文物保护的科技攻关力度;更加深入地挖掘、研究敦煌文化艺术价值,使其达到更大化;探索更加多样的传播方法和形式,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