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③】转型发展,唱响绿色变奏曲

 2019/10/10/ 05:2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宋振峰 赵 梅 洪文泉

  提质增效,从家家“马牛羊”到科学养殖

  草原要生态,牧民也不能“饿肚子”。甘南州统筹保护与发展、治理与致富,让草山草场减负的同时,走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国家级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促牧民增收。

  减畜不减产,禁牧不禁养,必须发展现代畜牧业。甘南着力让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将退牧还草和舍饲养殖、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的路子结合起来。如今,在玛曲这个纯牧业县,2400多座养殖暖棚成为草原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要用四只甚至三只羊,卖出原来五六只羊的收入。”甘南不断提高良种繁育水平,加大了良种选育力度。在玛曲县欧拉乡安茂村,尕尔藏才让不仅将传统的放牧方式改成舍饲圈养,还组建起了合作社,改良了藏羊的品种。截至目前,全州共组建牦牛藏羊种畜经营专业合作社47个。

  带动牧民由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挑起了大梁”。在玛曲县欧拉乡安茂村,不仅仅有尕尔藏才让的一家合作社。距离他的合作社不远处,是村里52户贫困户联合创建的达尔龙欧拉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新搭建的暖棚很是敞亮,合作社的1000多只羊采取集中养殖的方式管理,集中劳力,分工协作,每年将收入的30%投入到合作社的日常运转中,剩余部分用来扩大养殖规模。

  过去,草原上养的羊,“夏壮、秋肥、冬瘦、春乏”。“随着舍饲、圈养比例的增加,大大减少了冬春‘两乏关’期间牲畜的死亡和损伤的比率。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比率比上年同比又下降了两成多。” 甘南州畜牧兽医局畜牧科负责人后焕文说。

  “公司+合作社+农牧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畜牧产业方式的发展,让甘南传统的畜牧业探索进军到了“工业化”领域。现在,甘南形成了以安多、雪原等肉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华羚、雪顿、燎原等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营销产业集群,被国家乳制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牦牛乳都”荣誉称号。

  畜牧业的提质增效,让甘南不堪重负的草原获得了休养生息。

  转型升级,从逐水草而居到开门迎客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如今,追寻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精神休憩的消费需求。

  顺大势遂民愿,曾经“养在深闺少人识”的甘南草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打造起了全域旅游,吸引来了四海宾朋。

  2019年的盛夏七月,甘南草原风景如画,绿草如茵。“一会一节”国际性盛会在这里举行开幕式。最美的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了最美的地方,开启共享美丽的旅游之约。

  擦亮“九色甘南”的金字招牌,甘南夯实“生态底色”,展开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加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度。借此,一个个“藏家乐”“牧家乐”应运而生。异彩纷呈的乡村旅游,将甘南一个个原本闭塞的无名小村带向了广阔天地。

  如今,碌曲县尕秀村成了“网红打卡”之地。到尕秀村体验独具特色的藏家风情,成为一批批慕名而来游客的新选择。

  在牧区,做饭是妻子的事。但如今,旦正昂秀,这位大男人却成了尕秀村里的“厨艺高手”。“我今年7月开始营业,已经收入5万元了!”旦正昂秀高兴地对记者说,他开办的央庆牧家乐收入喜人。

  良好生态带动了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保护。

  2017年之前,旦正昂秀还是主要以放牧为生计的牧民。如今,他将原有的130头牛卖掉了80头,只剩下50头由老人在草场经营。

  生态让生活更绚丽,生态让生产更兴旺。如今,尕秀村已有67户村民开办了牧家乐,参与牧家乐经营的达400人。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开始从传统畜牧业悄然转型到旅游业,为保护草原、保护母亲河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