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乡村振兴】生态美景迎客来——酒泉肃州区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见闻

 2019/10/10/ 05: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孙海峰 通讯员 苏尚全

【乡村振兴】

生态美景迎客来

——肃州区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通讯员 苏尚全

  秋日里,来到位于肃州区泉湖镇的四坝海子景区,垂柳依依,鲜花盛开,斑驳的光影透过树梢倾洒而下。站在五孔桥上放眼望去,水面波光粼粼,水鸟盘旋飞翔,美景尽收眼底。游客畅游其中,踏着青石小桥,漫步湿地公园,尽情领略着无尽的秀美风光。

  四坝海子,是肃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肃州区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全力打造肃州乡村旅游升级版,有效推动了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同比增长25.92%,实现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28.42%。

  挖掘资源优势,在“特”上做文章

  走进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西湖湿地公园,园内芦苇蒲草成片相连,山泉湖水碧波荡漾,水鸟云集,鱼翔浅底,草木繁茂,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这里太美了,既能遥看祁连雪山,又能近观湿地美景,完全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一大早,市民李勇和妻子来到西湖公园游玩,并发出连连赞叹。

  “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借力肃州区乡村旅游升级版的打造,银达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大繁荣,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观光、历史感悟、休闲娱乐、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近年来,肃州区始终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产业转型、生态建设、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美丽乡村游”为主题,围绕让游客“静下来、停下来、住下来”的目标,深入挖掘湿地水域、历史文化、休闲农业、垂钓娱乐、采摘体验等乡村特色资源,开发建设了魏家湾、六分西湖、泉湖文旅小镇、龙德胜农庄等特色乡村旅游点;改造提升了果园中所沟一二组、银达六分一组、泉湖四坝五组、铧尖小沙渠九组等4条特色民宿餐饮街,培育发展了魏晋府、银佳庄园、丝路花旅、肃云香庄等农家乐及特色度假村156家;重点打造了以湿地景观、美丽乡村,感受生态、采摘体验,花海观光、戈壁农业为内容的乡村旅游线,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特色景区景点相互串联的乡村旅游格局。

  拓展产业空间,在“融”上下功夫

  为了避免“千村一面”和产品开发的同质化,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肃州区按照“百姓富、生态美”“一乡一品”“一村一景”等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结合不同乡镇特色,采取“旅游+”“+旅游”模式,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文体活动的融合发展。

  走进肃云香庄,一杯清茶、一缕香云、一曲清音、一壶老酒、一道家乡美味……这里将农耕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完美结合,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寻找乡愁,感受乡音。

  在肃州区,像肃云香庄这样的农家乐共有150多家,这些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正是肃州区借助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东风,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培育的乡村旅游新名片。同时,肃州区结合地域特色,依托农业根本,挖掘旅游资源,融入文化元素,建设了玉酒泉、泉湖、银达、铧尖等4个特色旅游小镇,打造了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省级示范性专业旅游村1个。

  扩大综合影响,在“品”上显特色

  金秋时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多彩黄泥堡·醉美裕固情”常态化旅游项目全面启动。在活动现场,参加文艺演出的农民演员们,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用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这里能够尽享民族风情,我感觉特别好,以后还会带着家人来这里游玩。”游客王丽说。

  近年来,肃州区按照“乡乡有特色、月月有节会”的思路,以举办节会为载体,策划了“赏祁连雪景·游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杏花节、桃花节、荷花节、西瓜节、辣椒节等节会活动异常活跃,“一乡一节”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围绕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在提升9类传统旅游商品品牌的基础上,新培育打造了戈壁雪润农产品、冰川小米、藜麦、金佛寺李广杏、西洞桃子、阿索辣椒、东洞玫瑰系列、石磨面粉、魏家湾锅盔、铧尖泥鳅等特色旅游商品。

  通过以品牌吸引游客,借品牌带动产业,肃州区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向集聚化、景区化、生态化、品质化、乡土化和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