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武威:父子两代人 同追“天马”梦

 2019/10/16/ 09:39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雒焕素

父子两代人 同追“天马”梦

赵成指导工人制作铜奔马

  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它代表了汉代青铜铸造工艺之巅,集力学、美学、哲学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能工巧匠纷纷模仿制作铜奔马。鼎盛时期,武威当地制作铜奔马的工厂或作坊达到了40多家。时至今日,由于时代、市场的变迁和原材料上涨等原因,存活下来的工厂或企业寥寥无几。然而,赵成文、赵成父子却在乡村一隅苦苦坚守这一传统手艺,并把它打造成了一个品牌。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雒焕素文/图

  父亲赵成文:巧匠把热爱转化成执着

  10月15日,记者前往凉州区发放镇双树村。推开大门,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埋头作业,手中打磨的黄铜器具发出耀眼的光芒……

  48岁的赵成说:“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我也许会转行去干别的。但因为父亲于2016年去世了,我坚守在这里,守住了这门传统手艺!”在机器的运转声中,赵成回忆起了父亲赵成文——

  生于1943年的赵成文是双树农具厂的一名木匠,由于木工手艺高超,1986年受当地政府指派,到雷台、文庙去做修缮工作。修缮过程中,细心的赵成文发现,不少游客甚至外国人特别喜欢武威的铜奔马。好学上进的赵成文在工作之余,不断地揣摩观察。不久,赵成文雕刻了一匹木马。当时,栩栩如生的木马引起了周围人们的夸赞,这让赵成文有了信心。有一天,他突发灵感,如果我能把木马做成铜奔马,是不是就可以投放市场,受到更多人的喜欢。

  后来,赵成文又去金属厂学习。刚开始由于技术不足,成品率低,资金出现困难。经多方奔波,最终他从当地信用社贷款5000元,这在当时属于一笔巨款。有了资金以后,他继续购买耗材(铜,属于消耗品,当时一吨三千多),夜以继日地反复研究、尝试,制作……终于到了1990年,成品率从最初的百分之七八达到了50%。他制作的铜奔马,也因造型优美,气质饱满,极具力学平衡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士的喜爱。与此同时,当地博物馆、旅游部门纷纷跟赵成文合作,推荐他制作的精品铜奔马。

  儿子赵成:延续“天马”梦

  赵成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市场做营销。其间,他跟随父亲学习了铜奔马的制作手艺。

  1997年,甘肃省召开兰州交易会,赵成带来父亲制作的30匹铜奔马,一天就全部被抢售,并且铜奔马在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的兰州交易会上成为“最受欢迎产品”。赵成告诉记者,尽管当时甘肃的文旅产品众多,但能够代表中国旅游标志的只有铜奔马。把铜奔马推广宣传出去,就是把甘肃的、中国的文旅产品宣传出去了。有了这个理念后,赵成加大了对铜奔马的宣传投入,但凡有展销会,但凡有学习的机会,不管掏多少钱他都会去。

  赵成怀着满腔热血,和同龄的4个伙伴,经过不断打拼,创出一年制作2000匹铜奔马的纪录。从最初父亲那里传承的翻沙工艺,他又结合失蜡工艺,使得制作铜奔马的成品率达到96%。如今,赵成每年销售出去的铜奔马就达一万多件。

  赵成说:“之所以坚守,就是希望传承父亲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集铜奔马制作、观赏、体验、展示于一体的文化体系,拉动周边经济,改变乡村的精神风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