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崆峒区:以文旅繁荣助力文化自信

 2019/10/21/ 17:50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兰天 通讯员梁璐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 通讯员梁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凉市崆峒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崆峒区的文化旅游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结下了累累硕果。

  如今,文旅,不仅成为崆峒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塑造崆峒软实力的强大力量。

  从起步到复兴

  “送文化”变“种文化”

  “小时候,文化活动是一种奢侈,几十年过去了,文化活动成了一种常态。广场舞、秦腔戏、崆峒笑谈……想看啥任咱挑!”63岁的崆峒镇西沟村村民张贵说起身边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村里的老人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在庄口的大树下打牌,刮风下雨就得各回各家,现在大家一有时间就去镇里的文化站看看书、下下棋、吹拉弹唱,既学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最佳的方式就是开展高品质的文化活动,让接地气、鼓士气,有高度、有温度的文化活动在老百姓身边“多起来、活起来”就是崆峒文化的复兴梦。

  “新中国成立初期,崆峒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经过70年发展,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崆峒大剧院等一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在平凉市率先实现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场所、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乡村舞台”、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崆峒区文旅局局长张书说。

《崆峒笑谈》演出剧照

  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的舞台上,演员张冬梅饰演的油坊村书记,一招一式亮相后便打开了唱腔,“党中央政策惠民众,贫困村下决心挖掉穷根。打一场攻坚之战全力奋进,陇上人同心干众志成城。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小康路上扬鞭催马乘长风!”这是又一部反映崆峒群众脱贫攻坚路上扬鞭奋蹄的剧目彩排现场。

  自2011年3月崆峒笑谈被正式列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起,这朵“陇原奇葩”便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和魅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崆峒区文艺创作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一场场歌舞盛宴、一份份文化大餐,不仅丰富了该区的文化内涵,而且将文化“触角”不断向外延伸。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了文学刊物《暖泉》,成立了崆峒诗社;90年代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剑横崆峒》在省内外播出,大型历史剧《古道情》引人注目。2018年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荣获“第八届黄河戏剧节”剧目金奖、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36个创作小戏、《崆峒金石录》等50多部文学刊物和80余部微影视作品应运而生。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再是口号,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54个体育健身场馆、 11个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252个行政村体育“一村一场”。如今,崆峒区有体育人口19.8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0%,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约为0.26平方米。崆峒区挖掘整理了中华五大武术门派之一的崆峒武术、围棋、太极拳等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成功创建成“全国武术之乡”,多个单位获得国家和省级“体育先进乡镇”称号,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游人在柳湖公园划船游玩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摄)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