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卓尼篇】“藏王故里”的华美蜕变

 2019/10/22/ 06: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郑培勇 王芝莲 夏光照

“藏王故里”的华美蜕变

干群齐心拔穷根 幸福路上奏华章

——卓尼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卓尼县脱贫攻坚紧紧盯住“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举全县之力,聚焦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办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9年4月,卓尼县摘掉了“贫困帽”,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6731户3.12万人下降到目前的259户1054人,贫困发生率从34.4%下降到1.17%,实现了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92%,“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无因贫失辍学学生;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0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特惠政策全面落实。

  强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紧盯农牧村基础设施短板和不足,扎实推进乡村住房、道路、饮水、电网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广大群众人居环境。实施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近3年完成10个集中安置点、4个插花安置点401户2005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工作,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实现100%的自然村安全饮水达标、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硬化)路、100%的自然村通动力电和移动网络。持之以恒抓环境综合整治,在精细管理、垃圾分类、全时保洁、恢复治理、严督实查上下功夫,促使乡村环境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实施了总投资17.7亿元的15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受益贫困户达3482户1.6万人。全面推进“七改工程”,“人畜混居”的传统陋习得到彻底革除,制约贫困村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精神面貌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兴产业,让百姓持续增收。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举措,因地因人因户施策,强化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技术指导和产业链培育。截至2018年底,全县引进大型龙头企业4个,建成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18个,发展产业化企业12家,实现了15个乡镇53个贫困村全覆盖,带动农牧民群众3820户1.8万人。

  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以文化旅游业、优质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生态产业,大力实施土蜂养殖、蕨麻种植、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新兴富民产业,确保脱贫群众有稳定可持续增收的渠道。2018年,中蜂养殖1.7万箱,年产值达1000万元。投资1.45亿元,建设了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并全部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2858户。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积极引导农牧民以资金、土地、技术等资源资产入股到农牧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有3800户贫困户获得分红411万元,户均增收1082元。盘活资产创新模式助脱贫,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贫困村脱贫的硬指标,采取盘活集体资产、群众合资入股、项目发展带动等办法,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营方式,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县5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万元以上。通过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切实改善贫困户生活质量、增强自信心,提高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达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的目的,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守底线,织牢民生保障网。教育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落实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92%;建有完全小学23所、教学点47个、行政村幼儿园65个,4996名贫困家庭幼儿全部享受免保教费政策。3年累计发放资助金5738万元、受益贫困学生3.58万人次。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县乡村人“一保四有”标准,高标准建成了乡村医疗服务体系,97个村卫生室全覆盖,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2018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0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建立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4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相继建成高标准乡村舞台,实现行政村文体广场、农家书屋、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健身中心全覆盖,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举办篮球赛、夕阳红文艺表演、广场舞大赛、秦腔表演等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促融合,让百姓吃上“旅游饭”。乡村旅游,是贫困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同步推进,积极打造乡村生态旅游,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入股的形式,将农牧村可用劳动力进行整合,从事乡村旅游经营、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开办农家乐、藏家乐,成立农(藏)家乐协会;对耕地进行整合流转,统一建成种植油菜花观赏区和特色农产品采摘区,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劳务工作,贫困户能从参与景区劳务、销售土特产、土地流转及合作社股份收入等四个方面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致富新路。大力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打造了“山水博峪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建成旅游专业村12个,打造花卉观赏带及绿色长廊45公里、油菜花观赏区1.4万亩;2018年,实现旅游人数115.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69亿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