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甘版图书】征采先民之遗音 倾听时代之回声

 2019/10/24/ 05:2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 倩

【甘版图书】

征采先民之遗音 倾听时代之回声

  王 倩

  河陇曲子源于古老的民歌之腔,传承了元明俗曲,又兼收并蓄“传自四方”的时调精华,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口口相传和不断丰富提高,终于炼成南北交融、雅俗共赏、兼具深厚历史内涵和鲜明地方色彩的一种古老曲艺。作者王正强历经数十载,采访了河陇大地数百位民间老艺人,从方音乡语的错杂中采摭出音律之节,从风土遗俗的盔护中剥离出曲子本貌,从浩繁的史籍中梳理出了曲子化育、脱剥、交融、大盛、合流、衰落、遗存的演变过程。

  相较诸多书写曲子的著作,王正强先生的《河陇曲子研究》一书有三大特点:以民为本,以史为证,以情为调。

  一、以民为本,集河陇之百曲,传人民之心声。这本书所选曲谱皆是从民间搜集整理而来,内容与民生、民情、民风、民俗紧密相关,反映的也是人民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审美追求和生存境遇,不仅是底层民众的歌声、乐声、心声,还是整个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和意志力量在音乐世界的回声。朴素的民本思想贯穿全书始末,使得这本书既不乏学术著作的科学精神,又兼有通俗作品中普遍对人民的深切关照。将人民性体现在字里行间,正是这本书最具价值和意义的所在。

  二、以史为证,考寻曲子之身世,探析河陇文化之变迁。该书以历史为维度,考寻了曲子的产生、发展、演变、融合和没落。从“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谈起,再从西周“六舞”挖掘曲子之发轫,继而谈到春秋战国时期,“贤士鼓琴,皆亡国之声也”,最后得出“郑卫之乐”,就是曲子的鼻祖的结论。但是受劳动人民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以及音乐载体变化的影响,曲子濒临失传,河陇文化符号逐渐消失。正是基于这种现状,王正强先生才耗费数十年心血四处走访,搜集遗音,征采旧谱,修复遗存,期望文艺工作者能结合当下群众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和音乐新元素,让河陇曲子重焕活力,艺术生命得到延续。

  三、以情为调,征采先民之遗音,倾听时代之回声。从大的方面看,“以情为调”就是以歌颂蕴藏于曲子中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尚的民族品质为基调,作者在后记中说“当我们追溯中国所有乐种、曲种和剧种源头时,看到的不只是‘曲子’肌体包含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史诗般的整体存在,更会看到它在宗教传法和政治哲理双重历史裹挟中,一直坚守着对人性和纯真心灵之美的张扬”。因此,一首曲子,不仅是个体心灵的反映,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投影。从小的方面上看,“以情为调”就是寓情于谱,以曲写心灵、动人心、听民声。作者在开篇第一个曲谱中就以一个武山女人哭自己母亲的声腔为例,那如歌似哭、如泣如诉的腔调,让人如临其境,潸然泪下。再如,写农夫赶牛的碾场号子,人劳乏至极,牛疲惫不堪,一声号子出口,让人悲从中来,不堪卒读。再如,大街小巷卖糖葫芦悠长的喊叫声,作者写得极富深情,触人心弦,感人肺腑。作者搜集整理普通劳动人民的一腔一调,既是各代先民遗音的深情回响,也是一个时代心音的憧憧回声。

  此三点,是《河陇曲子研究》一书的特别之处,也是它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却能深深打动人心的原因。

  (《河陇曲子研究》,王正强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