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一群人的奔跑——记兰大一院普外科精英团队

 2019/11/01/ 16: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金奉乾 实习生王玉帛
微信图片_20191031172347.jpg

兰大一院院长、普外科专家李听取治疗方案汇报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 实习生王玉帛

  “要想得快,一个人;想要得远,一群人。”从最初的1个科、几十张床,壮大到7个科、300多张床,肝移植、ERCP等尖端技术国内领先,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术等传统手术精益求精,与腹壁外科等特色诊疗有声有色,几十年来,大一院普外科在快车道上一路飞奔,不仅得快而且得远,这源于一群人的奔,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一院普外科,一览这支精英团队的风采。

微信图片_20191031172357.jpg

普外七科俞永江主任及其团队在手术中

  完成甘肃省第一例肝移植手术

  普外科是大一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成立于建院初期的1954年。上世纪90年代,大一院普外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当时的青年才俊李玉民、农、姚楠等一批骨干崭露头角,随后的二十几年间,李、周文策、杨伟林、柴、俞永江等杰出人才迅速成长,同时,孟文、张磊等青年梯队组建到位。经过几代人的锐意进取和创新发展,今天的普外科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肝脏移植难度巨大,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肝移植既是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终极武器”,也是普外科尖端技术的代表和高地。1999年,时任普外科主任的李玉民带领一班人向这一技术高地发起了冲击。医院决定由普外科担纲开展肝移植手术,并抽调骨干人员成立了肝移植团队,随后,动物实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有序展开。

  “我们是从动物实验做起,当时的门诊地下室就是我们的实验室,2000年的大年初三,从猪场购买的两头猪被拉进实验室,从此开始了肝移植的动物实验。”时任主力队员之一的李回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肝移植在我省尚未开展,没有可资借鉴的先例。一年多时间,李玉民带领李、周文策等一班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从猪身上开始做实验。

  几十头猪做下来,队员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手感以及开刀、插管、血管吻合等手法都有了明显长进。

微信图片_20191031172404.jpg

周文副院长和同事们在手术中

  为了确保第一例手术成功,从麻醉、手术、监护、护理以及出院后的随访、治疗等各个环节,医院都指定专人负责,由此组成了以普外科为主相对独立的9人肝移植团队,并整体到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进修了3个月。经过近2年时间的充分准备,2001年9月,这支团队成功完成了甘肃省第一例肝移植手术。

  “术前的分析准备、术中的每个步骤、术后的全面护理,都由一个团队完成,压力很大,非常辛苦。”李回忆,当时团队的医护人员都是24小时轮流守护,尤其是术后的头三天时间里,几个主力队员都守在临时组建的ICU病房,直到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这位患者是兰州的一名中学老师,术后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护理,痊愈出院,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像健康人一样,继续在校教书育人。移植在患者体内的肝脏也一直健康地运行着,2016年,在高质量的生活了15年之后,这位老师别的疾病不幸去世。

  此后的十多年间,大一院普外科肝移植手术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二次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活体肝移植手术等相继开展,多项成果填补了甘肃省器官移植领域的空白。2006年11月,大一院被原卫生部确定为甘肃省唯一一家肝移植中心。普外科能参与肝移植手术的医护人员也由当初的几人增加到20多人,累计完成肝移植手术40多例,肝移植这一技术高地被普外科成功拿下。

微信图片_20191031172410.jpg

普外科资深专家曹农在手术中

  在创新中走向全国

  ERCP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早在1989年,大一院普外科便开始将ERCP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并成立了ERCP诊疗中心。

  1989年,当时只是普外科住院医师的李玉民在天津南开医院学习了ERCP后,学成回来后,与全国几家大医院同步,把这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1995年,在兰大一院普外科实习的李第一次接触到ERCP,也就是从那时开始,ERCP成为他医学研究路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路走来,他见证了ERCP在兰大一院的发展,也亲历了ERCP团队的成长过程。

  “说实话当时条件有限, ERCP学起来很困难。”李回忆,当时的X光机比较落后,镜子是纤维内镜,只能操作者一个人对着镜子看,加之图像比较小,操作本身就不容易,特别在老师带学生的时候,学生们看不到任何图像,只能凭老师的讲解自己想象。由于当时没有专用设备,只能每周二借用放射科的设备做ERCP,那时放射科也只有一件衣,所以除了操作者能穿衣外,助手、护士都只能完全暴露在X光射线下。凭着对这项技术的极大兴趣和对ERCP发展前景的看好,李和他的团队坚持了下来。

  一项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永无止境的创新,由普外科引进开展的ERCP技术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如今,上到96岁的老人,下到2岁的孩子,大一院普外二科的ERCP技术越来越成熟,创新越来越多,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更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ERCP团队也在创新中逐渐走向了全国,走进了更多同行的视野。李个人的内镜诊疗水平在业界得到了充分肯定,于2012年3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常务委员,是全国19个常委里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外科领域的专家。李带领团队完成的“西部高发肝病的发生及肝癌规范化综合治疗模式的建立”曾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