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溯源甘肃】“天水”探源

 2019/11/06/ 06:2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赵逵夫

礼县发现的天水家马鼎。

天水市秦州区齐寿山。

  

  《诗经·小雅》中的《大东》一诗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又说:“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已将“汉”同织女、牵牛联系起来说,而且在西周之时,齐鲁一带的人已知道天汉边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牵牛星名来自于周先民中发明了牛耕的杰出人物叔均。《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陇东地区至今也有很多反映农耕文化、牛文化的风俗、节庆。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战国末至秦始皇三十年间竹简,其中《日书》甲种有两简写到牵牛织女的情节,其第3简简背云:“戊申、己丑,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此看,同天汉(天河)有密切联系的“牛郎织女”传说,也是在战国时就形成了。这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孕育时间最长、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同天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天水之名就是由天河而来。

  今天的天水市尽管非秦汉以前的天水,但也在秦人早期活动中心地带,且长期承袭“天水”之名,标志着同秦人的关系,也标志着同“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都有一次天河会。这应该也是天水文化的亮点。

  陇南市的西和、礼县和天水西部几个县,自古以来就有十分隆重的乞巧风俗。城乡姑娘从农历六月底都以村庄、街巷为单位,组织起来,设了巧娘娘灵堂,举行隆重的迎巧仪式,此后不间断地举行祭巧、唱巧、拜巧(各乞巧点之间互相拜访),直至初七子夜至水边焚化送巧后,才算结束。这样隆重的乞巧仪式,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只是近几十年中因为城市现代文化发展迅速,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已不像西和、礼县要进行七天八夜,而变得只在七月七一天的活动,形式也不断简化。天水因为处于交通要道,此俗逐渐淡化,有些地方甚至消失。

  1936年,有学者组织学生搜集当地流传的乞巧歌,编成《西和乞巧歌》,线装本、简体字横排本和英译本都已出版。礼县和天水几个县区过去本也有很多,有的很有意思。如《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所收天水市张家川县的一首:

  巧娘娘,吃巧来,喝汤来,洗澡来。上座里坐的巧娘娘,下座里坐的是牛郎。做牛郎鞋,摆两双,穿一双,放两双。我给巧娘娘鞠个躬,巧娘娘教我打阿公;我给巧娘娘献花花,巧娘娘教我打阿家;我给巧娘娘献李子,巧娘娘教我打女婿。我给巧娘娘献鸡蛋,巧娘娘给我扎花线;我给巧娘娘献梨儿,巧娘娘教我骑驴儿。

  语言诙谐,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对旧礼教反抗的情绪。李益裕《天水歌谣》中所收清水县的一首:

  风吹起叶叶儿,落下杆杆儿。金水儿,银碗儿,巧娘娘,洗脸儿。洗下的脸,如白面,巧娘娘叫我做针线。我给巧娘娘来献瓜,巧娘娘教我来扎花。我给巧娘娘献柿子,巧娘娘教我缝被子。我给巧娘娘献桃儿,巧娘娘教我缝袍儿,我给巧娘娘献双鞋,巧娘娘教我要学乖。

  反映了过去姑娘们希望不断提高女红技艺的愿望。清水县温小牛《邽山秦风》一书也收有不少。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