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叶舟《敦煌本纪》 为中国精神开窟造像

 2019/11/07/ 08:58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木兰

叶舟《敦煌本纪》 为中国精神开窟造像

  第一次见叶舟,是2018年年末。他告诉我,他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马上就要出版了,一百万字,大作品。2019年夏天,我把《敦煌本纪》来来回回翻看了好几遍。我想知道,一千两百多页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什么样的叶舟,他给世人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敦煌。

  《敦煌本纪》里,关天关地关历史关人心的敦煌精神,在叶舟的笔下,活了。

  一开篇,叶舟就酣畅淋漓地写了敦煌“义门”索家,为天下的正义和情义,索家几代人捐出了自己的头颅和热身子。义门祖先的名字和故事,已经被编织进笼罩在敦煌一带的星空之中,更是烙在了这一代当家人索敞的心上。为索氏家族,为义庄,在千佛灵岩上开一座窟,供奉天上人间的神佛与英雄,是索敞一辈子的心事,也是贯穿整部书的一件大事。

  “开窟”“造像”,也是书写者叶舟的大事。

  为昂扬开放的中国精神开窟

  敦煌被誉为“中国佛龛”。“丝绸之路”是世界型、全人类型的文化符号。叶舟的书写,实质上,是用笔墨开窟。《敦煌本纪》说,“开窟可是件大事”,“窟子开在千佛灵岩上,更是开在人的心中”。叶舟用他长年驻扎行走大西北的真实生命,用他多年来对敦煌、对边疆文化的切身体会,融合、创作、升华——他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开一座让世人感应、让人心感化的佛窟。

  在《敦煌本纪》中,有两个核心概念非常突出:一是“开路”。曾经的“河西锈带”,路不通,资源无法流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锈死、被废弃。而一个个“锈节”也成了地方势力分割盘踞的原因。承担“锈带”的恶果的,只能是河西走廊一带的百姓。因此,一批以胡梵义为代表的敦煌少年,联合游击力量,成立急递社——用青春和热血、勇敢与担当开路。路通了,长风浩荡,清洁光明。这是敦煌少年的事业,也是《敦煌本纪》的气象。

  二是“守路”。河西走廊一带,地方势力盘踞,鸦片种植和贸易盛行。敦煌少年,用自己的血性和对“精良纯明”的君子风格的追求,敬畏着上天的佛和菩萨,供养着心中那座精神佛龛。他们用十几年默默的周旋与努力守住了莫高窟的敦煌宝藏不再流失,他们用血性和牺牲隔断了鸦片贸易这恶之流通。合上书,英雄少年胡梵义那正大光明的话语依然响在耳边,掷地有声:“我真的很开心,迄今为止,梵义没有放走过一枝罂粟,也不曾让一两鸦片流出敦煌,我要让它们全部捂在这个口袋里,沤烂、变臭,彻底断了那些人的邪念和财路。”

  与胡梵义的开路和担当相对的,是另一位主要人物索敞的选择。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味:“锁”与“敞”的组合,似乎注定了这个人物的复杂与纠结。

  索敞继承了索门世代义举的家族荣誉,是义庄的当家人。这让他一生都忧心忡忡,生怕在社会变革中会有责任找上门——他自私、怕事、无担当。

  他惦记着家族荣誉,心心念念想要在敦煌将其发扬光大,却拿不出与想要的名声匹配的实际作为。因此,他用尽心思,不惜牺牲家人的幸福,来成全自己的高大形象;他虚荣做戏,制造各种神奇传言,利用种种宣扬渠道,希望能为自己和家族博得口碑。

  曾国藩说过,“无实而享大名者,必居奇祸。”索敞为自己的虚伪和贪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饱尝自己种下的恶果、在经历亲人背叛和炼狱般的囚禁苦刑之后,他终于实现了辽阔的精神抵达。

  这是痛苦的领悟,也是震撼人心的开示。

  所以,在“义窟”落成之时,胡梵义特意请索敞来观礼时说:“索家叔父的这个症状,乃是敦煌的百病之结,这么些年来,沙州城和城外二十三坊的所有乱象和变局,皆因此而起,所以我这一趟专门借来了他。”

  这的确是一种病,封闭,逃避,遁世,消极。没有引领人心的精神佛龛在心,没有担当历史使命的责任在肩——这是索敞的心之病,也是那个时代的国之病。

  就像胡梵义所说:“敦煌板荡,罂粟遍地,关外三县一派消沉,国家也是满目疮痍,这在我看来,只因为我们民族头顶上的佛龛空了,供养丧失了,无信无义,就像千佛灵岩上的藏经洞一旦流失,整个莫高窟也就失了三魂、丢了六魄似的。”

  《敦煌本纪》中,长风浩荡,悲深愿重。有昂扬自信、生龙活虎的青春生命的奔走突围,也有令人痛心的错失与反思。

  在这个意义上,叶舟《敦煌本纪》的书写,有着重大的精神意义。这个意义,不仅在书中故事发生的当时,更是在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当下。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