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记者节特别策划——老记者 新融合】张倩:新闻人的“变”与“不变”

 2019/11/08/ 16:0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刘秀芝

张倩采访全国青联会议

  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刘秀芝

  有人说,记者就是“记着”,记人、记事、记时代;也有人说,记者行者,风雨兼程、无疆无界。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无所畏惧,一路追寻始终是新闻人坚守的情怀。又一年11月8日如期而至,这一天对甘肃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张倩来说,既普通,又不普通。普通是因为时光安,岁月无恙;不普通,因为对记者而言,这一天又散发着别样的光彩。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张倩信、行。作为甘肃日报的一位“老”报人,23年的从业经历让她更加体会到“记者”二字的分量之重,意义之深。身为部门的管理者,她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新闻选题策划、稿件审核、驻站记者工作衔接……虽然辛苦忙碌,却乐在其中。因为“我确实热爱新闻工作”。

采访著名画家陈伯希

  谈起甘肃日报的媒体合,张倩说:“甘肃媒体集团成立已经满一年。一年里,‘甘肃’客户端上线,全媒体指挥中心启用、县级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甘肃云’运营,这些举措、大动作,都是甘肃日报社开拓进取、创求变,全力推动传统媒体“主力军”转向兴媒体“主战场”的生动实践,推动甘报从‘一张报’向全媒体合纵深发展。”

  作为甘肃日报转型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张倩对新媒体发展感触颇深:“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舆论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事物、新业态,我们也曾迷茫甚至恐慌,不知前方的路该如何走,但这是发展所需,必须主动适应,迎头赶上。我们只能边走边学,不断探索。对记者部来说,最初的探索还要从信公众‘叙事’说起。在报社领导的倡导下,记者部和农村部联合开通了这个信公众平台,在这里,我们尝试运用互联网的语言和形态,对已形成的见报稿件进行二次加工,在标题、内容、排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此番“试水”,记者们的热情被充分调动,潜能被激发。特别是今年初甘肃日报采编人员整体转型后,大家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新体快捷、高效、多元化的传播优势。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由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从纸走向屏幕,记者不能再单靠一支笔、一个本“打天下”,必须应时而动,尽快成长为一名复合型记者。

在永靖县温室大棚内采访扶贫产业

  “过去,由于受到报纸版面、篇幅等因素的影响,宣传效果难以突破。现在,有了新媒体平台,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技术上的限制,一部手机就可以写稿子、照片、录视频,使得宣传格局更加立体化,宣传效果更加深远。当然,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要具备‘十八般武艺’,既得策划、编辑,又能写、会,而且还能出镜主持,样样都要拿得出手。在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学习探索。可喜的是,如今,身处基层一线的驻站记者们都树立了牢固的新媒体意识,新闻稿件先端、后网、再报的采编流程已成为一种常态。记者采写的稿件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来说,也更接地气、更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比如,山丹马场深秋的美丽雪景、定西乡村浓浓的年味儿,这些以前文字记者不好表现的内容,都通过我们的新媒体平台,用鲜活的图片、视频立体、快速地反映出来,既简洁明了,又充满视觉冲击力,宣传效果很不错。”

  固本方能培元。如今,甘肃日报社一体化传播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张倩认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和契机。特别是“新甘肃”客户端,为编辑记者打开了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呼吸时代气息,与时代同频共振,感觉每天都是新鲜与快乐的。

  “接下来,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拥抱新媒体,学技术、练本领、提技能,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我相信,只要用初心照亮远方,努力前行,我们的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对未来,张倩信心满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