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人水相宜,渭河源头清如许

 2019/11/13/ 12:59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占东 通讯员倪永强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人水相宜,渭河源头清如许

渭河源区河水清澈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通讯员倪永强

  10月24日,甘肃渭源迎来了一场秋雪,空气格外清新。渭源县气象局局长齐晓声在渭河源头俯下身,捧起河水说:“你看,渭河源头的水多清啊!捧在手里都能映出天上的白云!”

  渭河源头为啥会有这样丰盈清澈的河水?

  “这些年渭河源的生态越来越好了!林草植被越来茂盛,从2016年开始年降水量也是连年增多,天与地、林与水、山与河之间的小气候形成了良性循环。今年夏天我们首次在渭河源安装了空气负氧离子检测仪,每立方厘米负离子数均值接近2000,与扎尕那的空气负氧离子数持平。”

  齐晓声话音刚落,黑鹰沟村党支部书记苏保平接着说:“这些年,我们村连生火做饭都用上了太阳灶,大家生活中处处都在保护河道,渭河源能不美吗?”

渭河从渭源县县城流过

  渭源县气象局局长齐晓声介绍甘肃省气象局帮扶黑鹰沟村脱贫中修建道路的情况,当地村民把村社内新修的道路命名为气象路

  提起渭河,人们往往会想起“泾渭分明”这个成语。

  千百年来,人们用泾河与渭河相汇后清浊不混的自然景观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山海经》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发源于甘肃渭源鸟鼠山的渭河一路山成川,蜿蜒前行。受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渭河源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如今,渭河源头的人们正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上演着一场新的“泾渭分明”。

  站在黑鹰沟村口的渭河桥上,苏保平指着林水丰美的开阔河道说:“你看看,现在渭河源头的河道多美!堤坝、桥梁、道路和水草样样都是风景,外地人来了都说我们生活在山水画里。如今,谁破坏河道,我们就跟他过不去!”

  这一变化要从气象扶贫说起。

  2002年底,在国家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中,渭源县五竹镇黑鹰沟村成为甘肃省气象局联系帮扶村。在甘肃省气象局持续五年的帮扶下,黑鹰沟村从一个不通路、不通水、连做饭都要上山砍柴的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渭河源交通便利、人水相宜、风景秀丽的脱贫村。

  “记得那是2002年11月,甘肃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任长安来到黑鹰沟逐户走访,看到大家还烧柴火做饭,当即拍板为每家发一台太阳灶,从此烧水做饭再也不用砍柴、买煤了!”苏保平说,“紧接着,甘肃省气象局又开始谋划为全村4个社修路,大冬天的,气象局的同志一边做群众工作,一边亲自丈量土地、测算成本,我们当时都被感动了!当大家听到要给全村修建8.3公里6米多宽的硬化路时,全村人的精神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2003年一开春,村里劳动力纷纷投入到路、平地基、拉沙子中,到5月份道路就通车了!当时,我们在村口渭河的边上为这条路立了一块碑,取名‘气象路’!”16年过去了,苏保平还对当年发太阳灶、修路的事儿记忆犹新。

深秋时节,渭源县迎来今年第一场秋雪,苏保平站在雪山上介绍气象路修通后带来的改变

  路通之后,黑鹰沟村又实施了通自来水工程,通过对泉水进行二次提升,建设了集水源、蓄水池、供水池的供水设施,全村自此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从河道和山泉中直接取水吃的历史。通路通水后,任长安又提出推进全村产业升级,首先改变原来传统的以放养为主的畜牧业,以引进小尾寒羊并实施圈养和发放散养鸡作为全村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为群众致富找新的出路。

  “2003年夏天,我亲自陪着任长安到山东梁山购买小尾寒,他一只只地给卖方谈价钱,10元、10元地往下降,最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了。当拉进村里已是半夜,村民闻讯后纷纷赶来,激动着半夜就分了!”苏保平说,“当时由于集中忙碌村里的事儿,我家里的地都荒了,为此媳妇还对我有意见。我当时就说,省气象局的干部为了我们村这样操劳,他们图的啥?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住,我们再不上,谁上?”

  站在村口渭河的桥梁上,苏保平掰着手指头历数扶贫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路通了,人、畜、车再不从河道里蹚了,三轮车再不会到河里了,村民卖土豆再不用雇车来村里拉了,村里买车的人也多了,许多人都到外面跑运输挣钱了;水通了,再不用从河道、泉眼里直接取水了;圈舍养殖后,牛羊也不再自由放养了,田边的草长得越来越深了,村里的牛羊粪也少了;村子越来越美了,外面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过去不值钱的土特产也能卖上好价钱了;特别是经扶贫干部介绍出去打工的孩子们,有的都在兰州、北京开了公司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一点儿不假!这些年的扶贫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提高了我们保护环境意识。眼前活生生地现实在告诉我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着我们的金山银山。”苏保平说。

雪后的黑鹰沟村

渭河源区河流上方的桥上悬挂着“源远流长”的大字。

  如果说扶贫改变了渭河区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渭河源区的生态保护,那气象部门利用气象现代化成果观测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新趋势,并通过合理开发云中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则是直接在提升渭河源区的水源补给能力。

渭源县五竹镇一栋房屋顶上的气象观测设备

  定西市气象局原局长、现任定西市气象局调研员的江少波已经在定西气象部门工作了30多年,总结定西在推进生态修复尤其是保护渭河源区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他认为,在定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增雨比防雹更重要!只要遇到有利天时,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实施增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水利灌溉条件的提升,定西增雨的重点已经从以抗为主向生态修复转变。过去只有了才增雨,现在除了防范夏季强降水外,增雨时段从主汛期向全年全季全推进。

  多年的人影作业,使得渭源县年降水量呈现持续增加态势。据渭源县气象局统计,近30年来渭源县年均降水量为504.7毫米,2017年年降水量541.2毫米,2018年年降水量623.7毫米,2019年前10个月降水量484.1毫米,近三年年降水量有望超过近三十年平均降水量。丰沛的降水不仅直接增加了渭河源的水源补给能力,还促进了渭河源区植被的生长,而植被的增长又进一步促进区域小气候朝着暖湿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江少波介绍,为做好空中水资源开发,2016年在定西市的支持下,定西市6县1区都配备了人影增雨发射架和车辆,因为火箭比高炮的增雨效果更好。目前全市已经建立205个地面区域气象自动站,覆盖所有乡镇,尤其是渭河两岸的乡镇。

渭河源区深秋溪流

  江少波感到高兴的是,定西市气象局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定西市已经启动建设甘肃省第一部偏振天气雷达工程,该雷达初步选址通渭县牛营大山,观测范围可以覆盖定西全市,实现实时观测。

  “这个雷达不得了!它不仅能看到空中的降水,还能看到降水的相态。比如冰雹也是降水,但它是固态的,而降雨是液态的。这部雷达就能分辨出空中即将到来的降水是固态还是液态的。这就为防灾减灾和指挥人工增雨作业提供更加精细的监测数据,当判断出是液态降水后就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江少波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漫步河源区,一路走一路欣赏美景,只见道路、桥梁、村落在河两岸相得益彰地分布、延伸,每一座跨越河连接村落与道路的桥梁上,都悬挂着四个大字“源远流长”,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源的生态自信、生态自觉。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