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

 2019/11/18/ 06: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占东 通讯员 倪永强

  人水相宜,渭河源头清如许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通讯员 倪永强

清澈的渭河从渭源县城流过。

  10月24日,甘肃渭源迎来了一场秋雪,空气格外清新。渭源县气象局局长齐晓声在渭河源头俯下身,捧起河水说:“你看,渭河源头的水多清啊!捧在手里都能映出天上的白云!”

  齐晓声话音刚落,黑鹰沟村党支部书记苏保平接着说:“这些年,我们村连生火做饭都用上了太阳灶,大家生活中处处都在保护河道,渭河源能不美吗?”

  提起渭河,人们往往会想起“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千百年来,人们用泾河与渭河相汇后清浊不混的自然景观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山海经》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发源于甘肃渭源鸟鼠山的渭河一路披山成川,蜿蜒前行。受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渭河源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站在黑鹰沟村口的渭河桥上,苏保平指着林水丰美的开阔河道说:“你看看,现在渭河源头的河道多美!堤坝、桥梁、道路和水草样样都是风景,外地人来了都说我们生活在山水画里。如今,谁破坏河道,我们就跟他过不去!”

  这一变化要从始于十多年前的气象扶贫说起。2002年底,在国家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中,渭源县五竹镇黑鹰沟村成为甘肃省气象局联系帮扶村。在甘肃省气象局持续五年的帮扶下,黑鹰沟村从一个不通路、不通水、连做饭都要上山砍柴的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渭河源交通便利、人水相宜、风景秀丽的脱贫村。

  如果说扶贫改变了渭河源区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渭河源区的生态保护,那气象部门利用气象现代化成果观测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新趋势,并通过合理开发云中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则有效提升了渭河源区的水源补给能力。

  定西市气象局原局长、现任定西市气象局调研员的江少波已经在定西气象部门工作了30多年,他谈到定西在推进生态修复尤其是保护渭河源区所做的努力时认为,在定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增雨比防雹更重要!

  渭源县年降水量呈现连年持续增加态势,这除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外,多年的人影作业也功不可没。据渭源县气象局统计,近30年来渭源县年均降水量为504.7毫米,2017年年降水量541.2毫米,2018年年降水量623.7毫米,2019年前10个月降水量已达484.1毫米。

  江少波介绍,为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2016年在定西市的支持下,定西市6县1区都配备了人影增雨发射架和车辆。目前全市已经建立205个地面区域气象自动站,覆盖所有乡镇,尤其是渭河两岸的乡镇。

  让江少波感到高兴的是,定西市气象局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已经启动建设了甘肃省第一部双偏振天气雷达工程,该雷达初步选址通渭县牛营大山,观测范围可以覆盖定西全市,实现实时观测。

  采访结束后,记者漫步渭河源区,一路走一路欣赏美景,只见道路、桥梁、村落在渭河两岸相得益彰地分布、延伸,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渭源的生态自信、生态自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