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平凉党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2019/11/18/ 19:2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朱宇鲲

脱贫路上“领头羊”

——平凉党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耕地牛、苹果树、玉米秆,这些在平凉农村最常见的农业资源,一经整合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缘,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而且拓宽了发展之路。目前,平凉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多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商贸等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当地脱贫路上的“领头羊”。

  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平凉市把抓党建与抓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核心作用,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

  “村党支部+合作社”:让农民变股东富起来

  “一个村子发展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有没有能办事的村党支部。”55岁的李世成是庄浪县农梦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受益者。说起村里的发展,他不禁感慨道。李世成所在的村子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是全县14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413户1785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9户633人,贫困发生率为35.46%。

  山大、沟深,底子薄、没产业,是昔日吊沟村的真实写照。如何通过发展产业,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金、劳力等闲置资源资产,让农民早日脱贫?2016年,吊沟村党支部、村委会重新改选,改选后的新班子上任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李世成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几年前,老伴患脑溢血离世后欠了不少外债,虽说家里有8亩土地,但劳累一年几乎没啥经济收入,主要靠他和儿子外出打工。

  “村里建养牛场时,我的2亩地入股到养牛场的合作社,前三年每亩每年获得保底分红400元。”李世成说,以后每年根据合作社效益还能获得相应的利润性分红。三年前,李世成将县里发放给贫困户的一头“扶贫牛”也入股到合作社,每年获得投牛固定分红700元。如今,李世成每个月抽出20天时间来养牛场清理圈舍、铡饲草打打零工,每天收入60元,其余时间忙家里的农活。

  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介绍,吊沟村按照“党委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经营、农户入社入股分红”的运营模式发展,目前已新建肉牛养殖场1处,修建牛舍10座、青贮池8座,存栏规模达到600头。吊沟村9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牛场采取自繁自育和投牛入股的方式,生产优质高档平凉红牛,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全村现有未脱贫人口52户185人,贫困发生率10.36%。

  沿吊沟村顺着硬化的水泥盘山路到山顶,站在朱店镇杨湾村,放眼望去,一层层梯田地里长满了矮化密植的苹果树,有的已进入挂果期,有的还处于育苗阶段。

  “眼前这一片都属于吊沟流域,近几年每个贫困村都有了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农民的钱包鼓了,村容村貌、道路状况也随之好起来了。”朱店镇镇长宋平江介绍,老人们传说这里之所以叫吊沟,是因为以前没修梯田的时候,一捆麦草能从山顶滚到沟里去。

  谈话间,记者来到朱店镇冠林园果品专业合作社新建的苹果基地。

  46岁的杨湾村一社村民马芳华正在苹果基地锄草,每天能挣到60元。两年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马芳华将家里的2.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亩保底分红400元。“在合作社打工期间,我学会了拉枝、剪树、施肥等务果技术。”世代靠种植洋芋、小麦的马芳华已经尝到种植苹果树的甜头,她家的3亩苹果树已挂果,去年,每亩卖了2000元。5亩矮化密植新品种果树苗正在成长,马芳华一家脱贫有希望了。

  像马芳华这样独立经营果园的农户,合作社还按照技术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标准、农资统一供应、产品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提供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没钱干”“干不好”的问题。

  “只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党支部建设融合起来,提升党支部成员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合作社才会越发展越好。”杨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怀平兼任朱店镇冠林园果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看到了党支部和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近两年,合作社着力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群众致富带头人30名。合作社的12名党员还建立了近300亩的示范园,每名党员帮扶6户劳力缺乏、还没有完全掌握果园管理技术的贫困户。

  “合作社吸纳常年用工8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2人,季节性用工达200多人。苹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树龄的增长,今后几年的用工量会成倍增加。”朱店镇镇长宋平江介绍,至目前,村社党组织联手,共动员281户群众以土地和果园入股合作社,集中连片建成苹果基地2600亩;而在群众入股合作社前,这些地大多是群众闲置的撂荒地。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村果园面积累计达到3800亩,人均2亩,其中挂果园达到600亩。

  “党员能人+合作社”:让贫困户“牛”起来

  北张村地处灵台县最北端,是上良镇4个贫困村之一,全村位于塬上的平地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2%左右,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为46%,属于灵台县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村子。长期以来,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日子过得紧巴巴。

  北张村素有养牛的传统,加上当地得天独厚的饲草资源,村党支部书记姚军福决定带领村民们从父辈们传承下来的养牛行当做起。10年前,当他多次和村民们沟通扩大规模化养殖的想法后,村民们积极性并不高,认为养牛只是为了耕地,养一两头牛也卖不了几个钱。

  村民不认可,咋办?姚军福觉着自己先把养牛规模搞上去,引导村民改变观念。2011年,他租赁流转本村的18亩塬地建了牛场,流转了500亩山荒地种了紫花苜蓿,第二年牛场就产出效益达20多万元。在他的示范影响下,村民们开始尝试增加养牛的数量,一年间,全村养牛净增100多头。

  “对于一个村来说,党支部就是主心骨,群众能不能实现脱贫、能不能致富,关键就看村党支部书记引领得好不好。”上良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先要把村党支部书记选好、配好、扶持好,姚军福是镇里乃至县里的致富带头人,养牛已经二十多年,有技术、有门路,最重要的是他有经营头脑,群众信服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姚军福的牛场越做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牛人”,宁夏、西安的客商纷纷上门来收购。但随着而来的难题摆在姚军福面:上门收购肉牛的客商来了一两次后,发现肉牛出栏的数量少,装不满车。咋办?为了进一步扩大养牛规模,2013年7月,在姚军福的带领下,灵台县北张盛丰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加入合作社养牛后,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39岁的姚义平是村里的贫困户,6年前,家里养着两头耕牛,家庭收入主要靠农闲时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2013年,村里成立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看着别人依靠养牛致了富,姚义平萌生了养牛的想法,但却没有资金。姚军福得知后,采用借犊还牛的方式,赊给姚义平两头母牛犊,第三年就产下两头牛犊,每头牛犊卖了6000多元。2017年,他就还清了欠账。如今,姚义平家牛棚里养着12头牛,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约13万元,今年下半年,又有两头母牛将要生产。

  但对于村里84岁的贫困户曹步文来说,养牛几乎是心有余力不足。对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无产业、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投牛入股的形式将他们吸收加入合作社,采取“基础分红+效益分红”的模式,让贫困户稳定得到分红收益。2018年,曹步文老人得到分红收益4120元。

  在姚军福的带动下,全村分散养牛户达到了90%以上,牛饲养量达到900多头,消除了“空壳牛棚”,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牛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合作社在县镇两级党组织的帮助下,总投资650万元,新建5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处,建成双列式温棚牛舍4栋2552平方米,配套修建单个容积1500立方米青贮窖3座,年实现收入50万元。

  庄浪县在农民合作社大力推广矮化密植苹果树种植技术,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庄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庄浪县朱店镇赤坡果品合作社的苹果喜获丰收。

  姚军福说,当初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到去年底,贫困户分红达67.9万元。”他欣喜地告诉记者,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北张村已培育产业大户9户、养牛586头,带动全村农户分散养殖肉牛380头。

  2018年底,祖祖辈辈贫穷的北张村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龙头企业+合作社”:让农民腰杆“硬”起来

  “烧柴的玉米秆能卖钱?这是不可能的,哪有那么多好事轮到咱们老百姓身上。”两年前,68岁的静宁县界石铺镇水鱼村贫困王世忠对此半信半疑。

  水鱼村位于界石铺镇南山,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7个社178户78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520人,贫困发生率66.2%。两年前,水鱼村抢抓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政策,由村两委牵头组建成立了水鱼村民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抱团发展订单饲草玉米种植产业,有效增加贫困户及村集体收入,走出了一条“村社一体、企社联合、帮贫带贫、抱团发展”的路子。

  “今年种了6亩地玉米饲草,每亩地能收割4吨多,合作社按每吨300元收购了,今年收入了7000多元。”王世忠算了一算账,要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脱贫路上,最难做的是思想工作。”两年前,水鱼村两委班子成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动员村民们种植饲草玉米,却遭到村民的一致反对。

  “去年我试种了4亩玉米,到了收割季节,卖了50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村民李生成,今年一口气种了18亩玉米。地膜、化肥、籽种都是合作社协调来的项目扶贫资金,农户只管抢抓农时和墒情、种好玉米。李生成还多次参加合作社举办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豆禾混播”新技术,他家的玉米地里套种了拉巴豆,用以改良土壤,助力增产增收。

  短短一年间,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水鱼村种植金凯5号优质饲草玉米达到了3560亩,其中订单种植面积2300亩,农户自用800亩,合作社流转撂荒地集约化种植460亩。“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能达到4万元。”合作社负责人王世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实行统种统收、推广良种良法、发放补贴农资、打通销售渠道、减少种植成本,可带动贫困户较种植传统籽实玉米亩均增收300元,户均增收3000多元,正常吸纳20户贫困户到基地就近务工,人均劳务收入2100元。

  如今,水鱼村初步形成了以草兴畜、以畜带草、草畜并进的发展路子,发展肉牛养殖113户267头,构建了草畜产业扶贫体系。全村现有脱贫户21户52人,贫困发生降到6.62%。

静宁县界石铺镇水鱼流域2万亩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基地。

庄浪县朱店镇新王村赤坡合作社山地果园。

灵台县北张盛丰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一起致富。

  “今年春播期间,我们白天在地里督促种植,晚上入户做思想工作。”界石铺镇驻水鱼村包村干部介绍,如今,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在界石铺镇南山水鱼流域集中建成了一处2万亩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基地,涉及水鱼、朱山、邢岔等7个村60个社720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4户,采取订单种植方式,带动农业增产、农户增收、企业增效,探索了引进龙头企业、构建产业体系、助推脱贫攻坚新路子。今秋,水鱼村的饲草玉米按照签订的生产合同全部由甘肃陇上草牧业公司收购。甘肃陇上草牧业公司负责人赵鑫告诉记者,眼前引进的揉丝机、裹包机、灌装机,采用国际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将全珠玉米粉碎成青贮饲草后,裹包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成品饲草质地柔软,营养丰富,主要销往蒙牛、庄园、新希望等乳品企业。按照每亩平均产量4.5吨计算,每亩饲草玉米销售收入可达到1400元,较种植传统玉米每亩增收500元,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增效,让贫困群众共享了产业扶贫红利,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记者手记:实现党建与富民相融互动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基层党支部软弱涣散,制约着脱贫攻坚的步伐。平凉市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以蓬勃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融合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合作社发展,形成了“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党建工作质量的大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真正把党建统领效应体现到脱贫一线,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的相融互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了未来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基层党组织支持并引导合作社发展,既是把握农村工作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希望更多的基层党组织主动发挥优势,引领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发展,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羊”。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