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理论】激扬高尚情怀 拒绝低级趣味

 2019/11/20/ 05:3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尚德琪

激扬高尚情怀 拒绝低级趣味

  尚德琪

  面对低俗、庸俗、媚俗,喊打声一直未曾停过。但是,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仍然四处泛滥。“三俗”,伤的是文明的“大雅”,伤的是精神的“元气”;反对“三俗”,就是为文化事业“除尘”,为铸魂工程“清障”。

  “三俗”何时了

  “三俗”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痛点。反对“三俗”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报纸上、杂志上、舞台上、电影中、电视中、网络中,一些调子很高、格调不高的东西依然晃来晃去、若隐若现。因为“三俗”问题,多少报纸杂志被处罚过,多少台网被整顿过,多少高管被追责过,多少艺人被“封杀”过,但探头探脑、跃跃欲试者仍可谓众矣。

  所有人都以为是纪实性内容,原来一大部分却是经过“技术处理”的;所有的人都是当真人真事看的,原来一大部分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选秀节目中,“假身份”“假经历”现象似乎不多了,但似是而非的荣辱观仍然“死而不僵”;婚恋节目中,“假嘉宾”“假牵手”现象少有所闻了,但扭曲变形的审美观仍然“僵而不化”。过去追星,甚至追“星二代”,现在“造星”成风,小小少年,经过过度包装、过度设计,举手投足,宛然明星大腕;过去炫富,甚至炫“富二代”,现在“炫苦”抬头,垂垂老者,经过过度策划、过度编排,声泪俱下,俨然苦难化身。毫不夸张地说,电视、网络上的一些栏目、一些产品,仍然奉行的是“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现在的小视频,可谓铺天盖地,一发而不可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生活情趣、无知识含量、无文化取向的“三无产品”。有的全家老少一起上,人人“使坏”,人人“搞怪”,貌似家庭和谐,其实没大没小,让人极不舒服;有的一帮人围着一个人转,见啥拍啥,拍啥发啥,似乎很生活化、很平民化,其实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等于啥都没有。

  “三俗”不是无心之作,而是有意所为。“标题党”随心所欲,或者小题大作,一惊一乍,或者文不对题,没头没脑,好多人都是冲着标题来的,但恰恰标题就是糊弄人的,让人悲从中来。“擦边球”肆无忌惮,或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或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规规矩矩,心底里却歪歪扭扭,让人情何以堪。

  “三俗”在哪里,可以说无处不有。“三俗”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却流放了人们的心灵;赢得了一次又一次“尖叫”,却捅破了一个又一个底线。

  “三观”毁多少

  很多“三俗”作品或产品,都被认为是问题出在“小”字上。开个小玩笑,做个小动作,玩个小花样,看似无关紧要,但毁掉的却是“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坐标、生活态度、目标取向。三观正了,风清气爽;三观毁了,乌烟瘴气。

  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产生了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但也出现了不少恶俗之作,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石头打飞机等“奇葩”细节,更是让人目瞪口呆。这样严肃的题材都严肃不起来,这样重大的题材都如此游戏,充分暴露了一部分文艺工作者错误的历史观,也深深伤害了广大观众的历史感情。

  有的艺人,网上网下负面新闻不断,所到之处人们也指指点点,但因为“自带”流量、“自带”粉丝,仍然有人邀请他们进剧组、上节目,他们仍然拿天价片酬,在公众面前仍然“风光”无限。从以颜值作“担当”、靠绯闻来“保鲜”的“小鲜肉”,到油头粉面、兰指柳腰的“娘炮”,观众反感透顶,但一些人、一些平台却我行我素、乐此不疲。如此等等,不仅颠覆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品格养成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

  “三俗”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人们一目了然。但“三俗”背后的“操盘手”理性哪去了,良心哪去了,人们仍问个不休。“三俗”以撩拨、挑逗为能事,以喧哗、浮躁为特征,其实质不是把人往高处引,而是向低处诱,不是把人往上举,而是向下拉,或者拿无聊当有趣、拿浅薄当高深,或者把出格当风格、把搞笑当幽默;或者以出位博出名、以骂声博名声。总之是,正向与反向模棱两可、正面与负面混为一谈。

  “三俗”的出现,对一些人、一些平台来说,并不是偶然事件、意外事故,而是观念错位、精神错失的必然结果。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他们不是不清楚,而是有意模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他们不是不明白,而是有意混淆。

  “三观”是抓总的,管心的,虽然无声无息地存在着,却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如果一个人、一个平台的“三观”毁了,“三俗”蔓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讲”很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是“三俗”的克星,是抵制“三俗”的利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事业,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神圣使命。抵制“三俗”,文艺工作者首当其冲、义不容辞。

  一个人的文化含量,决定着一个人的品位高低。从事文化、文艺工作,首先应该保持精神上的“清高”。文艺作品需要市场,但不能成为市场的小跟班;文化产品需要市场,但不能沾染一身铜臭气。事实上,一味追求流量、点击量,一味追求收视率、曝光率,其背后都是急功近利思想在作祟。品位低了,趣味就低了;所有的低级趣味,都是品位低下的产物。

  格调即风格,风格即人格,格调与人格相称。人格高尚,格调也高尚;人格低下,格调也低下。投机取巧、阿谀迎合的心态,粗制滥造、胡编乱造的作品,自我炒作、恶意诋毁的运作方式,都是有失尊严、有失人格的表现。格调不高的作品大行其道,正在于作者精神失格成为常态。

  责任就是担当,担当就是履职。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照相机。这意味着,渠道或平台的责任更加重大。平台,不是让所有的东西都登台;渠道,不是让所有的东西都流通。平台和渠道,除了传播正能量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应该限行的严格限行,对应该禁行的坚决禁行。

  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是“三俗”最突出、最危险的表现。讲品位的人,不会调侃崇高;讲格调的人,不会扭曲经典;讲责任的人,不会颠覆历史!激扬高尚情怀,才能拒绝低级趣味。

  从形式上说,“三俗”不仅仅限于文艺界。但是,更多的“三俗”,都是披着文艺的“外衣”走向公众、走向社会的。这样的“外衣”,越是华丽、耀眼,就越具有诱惑性、迷惑性,但同时,也就越容易暴露其空虚的本质、无聊的情趣。

  “三俗”无孔不入、无缝不钻,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抵制“三俗”、反对“三俗”,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脱离了“三俗”的文艺,才是真正有生命的文艺;脱离了“三俗”的生活,才是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作者系甘肃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