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被遗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实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2019/11/21/ 09:39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黄建强

被遗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实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获取火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需要一根火柴、一个打火机或者点火器就可以,然而对于古人来说,取火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人取火有许多办法,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火柴”用于取火!

  1 甘博收藏的钻木取火工具

甘肃博物馆收藏的出火燧

  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敦煌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出火燧。这件出火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一截干燥的木条,另一部分是一根细而圆的木棒。木条的一侧被8个排列整齐的钻孔占满了,另一侧则只有两个钻孔。细圆的木棒一头较粗,犹如捣蒜的棒槌,另一头钝圆,整个木棒看起来笔直挺拔,圆润而富有质感。木条和木棒长度相差不多,大约尺余。

  这就是西汉时期人们的取火工具。当我们思绪跨越千年,仿佛依旧能够看到西汉时期,敦煌一带戍守边疆的士卒,在用它钻木取火。

  古人取火,最早的火源来自自然界的野火。在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来自于燧人氏。《太平御览》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类一直过着茹毛饮血,不避腥臭的生活。人们曾在森林中捡拾过大火烧后的动物,尝后觉得很好吃。可惜这种自然火(火山爆发、雷电及自燃等引起)不常有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就熄灭了,人们很难保留火种。这时,有一个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发,就用燧木条在干朽的木头上,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这个人就是“燧人氏”,后世的人们将其列为“三皇”之一。

  在西周时代,人们学会了利用太阳能来获取火源,发明了一种取火工具——阳燧。阳燧又称为金燧、夫燧、火燧及阳符,阳燧就是一种凹面铜镜。古人巧妙利用凹面镜反射聚光的原理,用铜或铜合金做成铜镜状的器物,光滑的一面做成一个曲率很大的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照射在凹面上,再反射聚集日光于一个焦点提升温度,点燃艾绒一类的易燃物。这种获取火种的办法无疑是古人最智慧的取火方式。

  先民们还发现了金属与石头相击取火的办法,后世的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火镰。

  2 大地湾先民保存火种的方法

火种罐

  古人还发明了科学保存火种的方法。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人们发现了古人保存火种的实物证据。火种是保存在灶坑内的。具体方法是,在灶坑对门道的后侧底部掏一斜向下方的洞,有的在洞内直接保存火种,有的在洞内置一夹砂罐,罐内保存火种。用火时把火种从罐中弄出来,让它在灶坑里燃烧;不用火时,把火种用灰封在罐子里,火既燃不起来,又灭不掉,这就延长了火种的保存时间。

  1996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一次发掘中发现了史前时期的火种罐。火种罐的使用方法与今日的煤球炉相似,在火种罐内投入红炭,红炭之上覆以黑炭,适度封闭罐口后红炭在低氧状态下缓慢燃烧;获取火源时,开启罐盖并借助火筒吹火,炭火较快引燃;使用后,晃动火种罐,从罐底的小孔排出炭灰并续加炭块备用。火种罐发现最多的地点是内蒙古的岱海地区,仅凉城王墓山下遗址就出土了19件。这些火种罐的发现,展现了古人用火的智慧。

  无论是钻木取火还是阳燧取火,或者用火种罐取火,都不太方便。其实古代人还有一种快捷的取火办法,那就是发明了古代的“火柴”。

  3 北齐一群宫女发明了原始火柴

  现代意义的火柴,人们公认是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英国人沃克发明的。这种火柴把氯酸钾、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合在小木棒一端作为药头,在砂纸上用力擦划,就能起火燃烧。

  而事实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古代的“火柴”就出现了,比英国人沃克发明的火柴早1245年。

  原始火柴的肇始,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士,他们发现了硫磺。

  史料记载,淮南王刘安招揽术士延八公等撰写《鸿宝万毕方》,书中就有“法烛”一项,法烛就是后来所说的发烛,都是火柴的前身。因当时法烛并不是人们急需之物,所以并没有流行开来。

  1986年,英国人罗伯特·斯普尔经过考证,提出火柴是中国人发明的观点,发明者竟然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宫女,第一根火柴发明时间,正是北齐灭亡的那一年——北齐承光元年(公元577年)。

  当时,北周攻打北齐,北齐物资短缺,尤其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宫女的灵感,发明了史上第一根火柴。当时北齐后妃和一班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火镰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神奇地发明了一种叫发烛的东西,“发烛”就是古代的“自来火”,是一种原始火柴。

  北齐被宿敌北周灭亡之后,一些后妃宫女流落街头,贫苦无助,就以贩卖“发烛”为业。她们是中国古代一群买火柴的“小女孩”。这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发烛为业。”

  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有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火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之物,当时称为引光奴。后来,它还成为一种商品,起了一个名字叫“火寸”,“火寸”类似于今天的火柴。

  到了南宋时期,发烛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了,但范围不广。元代,“余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淬儿,用于发火。”这种发烛和现代火柴的功能很相近。

  发烛需要用暗火引燃,就是以“阳火”触碰“阴火”,引燃发烛,它实际上是一种引火材料,与现代意义的自发起火的火柴是有本质区别的,但这也足以体现我国古代先民领先世界的胆识与才智。 撰文丨黄建强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