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梁山泊里做好“水文章”

 2019/11/26/ 20: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叶海 杨世智 王莉 张子恒 李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叶海 杨世智 王莉 张子恒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静

东平湖一隅

傍晚时分的东平湖

  作别汴京上梁山,梁山泊里访“好汉”。11月21日下午,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采访报道组进入山东境内,开启对黄河下游最后一个省份的行进式采访报道。采访组首站来到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地踏访东平湖治理和东平县“生态立县”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

  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形地貌为“三山三水四分田”,是国家与山东省“一区一圈一带”三大战略叠加区,山东省2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是全国闻名的核桃之乡、大蒜之乡、鱼米之乡、美食之乡。境内东平湖,古时被称为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等,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京杭大运河复航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也是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是蓄滞黄河特大洪水的大型水库。

  采访组抵达东平湖畔,已近下午4时,天色将晚,天气阴沉沉的,湖面上波澜不惊,大片大片芦苇在风中作响,很多渔船都靠岸归家,偶尔有渔民在船边收拾东西,湖光水色冷凝清丽,湖畔人家各安其事。

  陪同我们采访的东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东平湖主要用于调节黄河洪水,当上游发洪水时,可以蓄滞一部分到东平湖;当黄河遇到枯水时,也能从东平湖调水给于补水调剂。

  东平县水利局副局长王凯介绍说,东平湖是黄河下游最大的蓄滞洪区,历史上这里曾一度上演着水来人走、水去人来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岁岁安澜,让区域内的迁徙不再。

  渔船停泊在港湾

  渔船停泊在港湾

  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确保东平湖水质稳定达标,东平县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力度,实施了植树造林水质净化、退耕还湿、山体修复等生态建设项目,有力促进了东平湖水质的持续改善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实施了稻屯洼水质净化工程和大汶河戴村坝、东平湖滨湖带等9个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湿地2.4万余亩。持续提升综合治污水平,实施了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县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升级改造工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按照雨污分流的排水原则,城区范围内生活污水全部纳入管网收集。在主要河流断面和东平湖湖南、湖心、湖北建设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县控及以上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实时全面监测,确保稳定达标。扎实开展生态县创建,全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9个、省级生态村6个、市级302个,东平湖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通过山东省政府批准。

  东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情况

  东平县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东平湖防洪情况

  东平县水利局副局长王凯介绍,东平县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向北输水的最高点,为保证水质,库区群众壮士断腕,先后关停沿湖607家小淀粉加工企业,76家山石开采企业,3家小型造纸厂,铲除了4万亩网围,转移了2.9万架网箱,取缔了1500余艘抽沙船只,每年减少经济收入达6.4亿元。

  今年以来,东平县北学雄安,南学淳安,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生命线,坚定“生态立县”战略,扎实推进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东平湖沿湖生态隔离带项目是东平县构建三大治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东平县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61个子项目已完工21个,各方面效益已逐步显现。同时,项目的建设也将对构建防汛撤退通道、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促进东平湖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助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和东平湖整体管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渔民刘新华在东平湖畔经营着一家老字号湖产超市,主要卖咸鸭蛋等当地特产。记者看到,他家门口摆满了成品咸鸭蛋和蛋筐,老伴在一边正在清洗加工咸鸭蛋。刘新华说,东平湖生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各种水鸟飞来栖息,渔民环保意识也增强了,垃圾都扔到一公里外的垃圾站,自己住在景区, 推窗一望就能看到东平湖风光,他还送给记者一本和女儿合写的介绍当地民俗文化的书《东平湖渔家风情》很有点文艺情怀的他笑着对记者说,如今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渔民刘新华的湖产超市

粘着泥土的新鲜鸭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