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鼓了老乡口袋 香了高校餐桌 西北师大消费扶贫助礼县农产品“飞”出大山

 2019/12/03/ 12:06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韦德占

  11月28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退休老教授杨鼎文(右一)在校园里的“消费扶贫窗口”购买礼县雷坝镇的土特产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一周前,一辆满载土蜂蜜、苹果、花椒、核桃、石榴、菜籽油原生态土特产的货运卡车开进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西北师大帮扶礼县“消费扶贫窗口”正式开业。11月26日开业当天,面积不足百平方米的小店,往来客人络绎不绝,来自大山深处的优质农副产品,受到高校师生热,货架上原本码放整齐的土特产品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这是西北师范大学礼县雷坝镇帮扶工作队帮扶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户,一头连着消费者,开展消费扶贫,就是通过市场手段,打破贫困地区农产品“产、供、销”的壁垒,解决农产品走出深山难题,帮助贫困户增收,营造全民扶贫的“大格局”,形成社会扶贫的“大合力”。

  有人流量才能带动销量。为拓宽礼县农产品销售渠道,西北师范大学利用高校人流密集的特点,力促礼县雷坝镇优质农副产品进校园,既鼓了贫困群众的口袋,又香了高校食堂的餐桌……

“礼县好物 西北师大帮扶礼县消费扶贫窗口”

西北师大师生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窗口往来客人络绎不绝

  “消费扶贫窗口”营造全校师生扶贫的“大格局”

  11月28日下午,记者在西北师范大学食堂旁边、门面招牌为“礼县好物西北师大帮扶礼县消费扶贫窗口”的店里看到,各类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往来客人络绎不绝。店门口的摊位上摆放着色泽光润、个大诱人的礼县苹果,摊位旁一牌子,写着“礼县苹果,礼尚往来”的宣传语。

  “一到店门口就闻到这个花椒味儿了,对雷镇的土花椒印象非常深刻!上世纪60年代‘农业大寨’时期,在当地就有‘大寨,近何家庄,就地山’的口号,那个时候我去过雷山村,今天在校园里看到这么多当地的土特产,既亲切又欣喜。这么好的东西,买来自己吃着舒心,还能参与扶贫,多好的事儿啊,以后我只要有需要就到这里来……”今年87岁的退休老教授杨鼎文老人,每拿起一件土特产都是赞不绝口。

“蒲礼”牌系列优特产品。上层为包装精美、文艺范十足的蒲陈花椒,下层为礼县苹果

  据西北师范大学帮扶办主任李景禄介绍,早在年初学校就将消费扶贫纳入了2019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坚持“消费扶贫能脱贫攻坚”的理念,结合礼县实际和西北师范大学资源优势,协调推进消费扶贫纵深实施,采取学校推动、社会参与的模式,力促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消费大市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李景禄说:“在西北师范大学的推动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消费扶贫,礼县雷坝镇的农特产品仅两个月就达到了近15万元的销售额,其中,西北师范大学统一采购的农产品就达5万元。”

  “消费扶贫窗口的营业,拓展和畅通了消费渠道,搭建起了高校师生自主消费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之间的桥梁。广大师生既买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农产品,又积极参与到了扶贫工作当中,形成了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扶贫的大格局。”李景禄介绍,礼县的农特产品经过包装和检验检测,目前已经进入了市场,未来,还将拓展覆盖面,推进当地新鲜的时令果蔬走进食堂,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产品与服务,调动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刚刚下课的教职工在消费扶贫窗口选购礼县苹果

  土特产不“土” 山货“换装”成

  在西北师大学“消费扶贫窗口”,土蜂蜜、花椒等农产品制作而成的伴手格外显眼,这些“换装”之后的农产品,与以前的普通包装尼龙袋甚至“蛇皮袋”相比,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看起来富有创意、新潮时尚、文艺十足。

  “对于包装,我们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摆脱‘土气’与‘俗气’,改变消费者对传统土特产的认知,不但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要进入超市、融入消费大市场,促进文农的深度融合,使礼县土特产成为更多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伴手礼。”西北师范大学驻雷坝陈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王海波告诉记者,作为美术专业的他,驻村伊始,便尝试着将自己所学运用到脱贫攻坚的工作当中,实地走访后他下定决心要让当地的优质农特产品“飞”出大山、“飞”进超市、“飞”上城市的餐桌。

“换装”后的土蜂蜜,变成了精美的伴手礼

  历时3个多月,经过王海波设计包装的农产品,散发着“秦皇故里”的文化内涵与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通过文化与创意手段,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为农产品赋予了活力与新生。使得村民们以前自认为“土掉渣”的土特产登上了大雅之堂,有效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按照‘县有出好’的广告口号,打造出了‘’牌系列优特产品,每款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设计出了普通装和品装两种规格。菜籽油、土蜂蜜、花椒已经通过了中国商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验检测。”西北师范大学驻雷坝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牛定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增加和丰富“”牌系列优特产品的种类,将当地村民自产自销的老豆腐、木耳、蘑菇、土鸡、中药材等农特产品纳入“”系列,搭建“”系列农特产品产销平台,帮助贫困群众联系平台、打开销路,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

货架上码放整齐的各类农特产品,包装精美、新潮时尚

  “种得好、产得优、卖得值” 消费扶贫提升农产品价值链

  “以往,受限于交通、经验等因素,贫困地区的绿色农产品,只能‘锁在深闺人未识’。”雷党委书记杨宇表示,西北师范大学帮扶雷镇的消费扶贫活动,重点推广“以”模式,加大高校面向帮扶县区采农产品的比重,让贫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看着刚从自家地里摘下的花椒,在田间地头就被统一收购,进行包装深加工后运往城市,陈村贫困户郝贵明高兴地说:“我家种植的5亩花椒被收购后,一次性就换回了6万元的收入。这要在以前,我就得挑着担子走几十里的山路才能走到县城里的市场,5亩地近千斤的花椒卖上一整年都不见得能卖完。”

  杨宇介绍,“蒲礼”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位于大香山风景名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蒲礼”系列产品的原生态、无污染。雷坝位于中国花椒“两江一”主产区之一的西汉上游,干热河谷气候为优质花椒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光热土条件,自古就是优质“大红袍”花椒的故乡。但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雷坝镇以花椒为代表的农特产品“卖难”问题愈来愈突出。

  基于此,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帮扶下,开始探索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新路径,可谓正当其时。杨宇认为,消费扶贫既能化解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能让全社会为脱贫攻坚作贡献。更重要的是,消费扶贫有助于一些贫困群众克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无所作为的懒汉思想。

  “目前,总投资一百多万元的雷镇农产品深加工扶贫车间正在紧张建设当中,预计年底投入使用。扶贫车间建成后,将形成一条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在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让雷镇的农产品变成了商品,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链。”杨宇说。

西北师范大学消费扶贫窗口摆放整齐的农特产品,散发着“秦皇故里”的文化内涵与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

香山土蜂蜜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利用资源雄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等优势,对精准扶贫,使广大师生走出象牙塔、俯身黄土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献智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俊表示,西北师范大学坚持以“农校对接精准”助力脱攻坚、促进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困地方经济建设为抓手,通过建立产销定向关系,精准谋划,制定帮礼县开展消费实施方案,推动学校帮礼县6个困村的特色农产品进校园、进食堂,通过“以购代销、以销代、以销代帮”等形式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困地区的特色产品与消费者的相遇,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且在实践中开拓了一条更可持续的之路。打通了从农户到合作社、从餐饮企业到消费者的供应链,连接起了有效的供求关系。用好消费这个抓手,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从地头到餐桌、从果园到超市,消费者舌尖上的美食,为脱贫攻坚打开了新的路径。西北师范大学开展消费扶贫,为全体师生参与脱贫攻坚搭建了平台,使消费扶贫成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事情,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