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视点】洮河岸边的农耕印记

 2019/12/04/ 06: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鄱

  村中巷道里大多是土坯砌筑的封闭檐墙,屋脊上有高低不一的烟囱,门楼上更多斑驳柔美的木雕。村里的建筑上,较少用砖,仅在槛墙、樨头衬以砖雕。我注意到,有一户人家院墙上的精美砖雕《百鸟朝凤》,既光耀了整条巷道,又成全了庭院朴实、柔和与浑厚的品性。

  在几面青砖砌筑的矮墙上,当地人奇思妙想,将许多废旧自行车镶嵌进去,让墙体显得玲珑精透,别具一格。近前细看,发现是“永久”“红旗”与“飞鸽”牌的,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都身价不菲,一辆自行车,可抵庄户人家多半年的经济收入。

  1868年,清代学者张德彝赴欧洲考察时,首次在他的《欧美环游记》中提到了自行车,距今已过去150余年。我读高中时,学校离家远,父亲将他的自行车送给我,我如获至宝,悉心呵护,擦拭得锃光明亮,一尘不染。星期六放学,我骑车回家。星期日下午,又骑车上学,从步行的人群旁如风掠过,总会感到背后羡慕的目光。

  在村中心,家家户户门前,不是摆满老酒坛,粗瓷大缸,就是昔日碾场的碌碡、磨面的石磨盘等。过去穿梭山路的独轮车,喂养牛马的大石槽,粮库用过的手摇风车,以及寻常的厨房器皿,皆被巧妙地镶嵌进墙头作为装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一面墙上悬挂的20多台缝纫机。在我小时候,缝纫机比自行车更加稀罕。我身上穿的衣裳,都是母亲在昏黄油灯下一针一线熬夜手工缝制的。直到有一年,我因病休学,去父亲的学校养病时,发现邻家的女教师竟有一台崭新的缝纫机。每天早饭后,我总爱躲在她家窗外,听其女儿在屋内哼着歌谣操作。那种“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格外诱人。等她出了门,我迅疾溜进去踩上几脚,不是断了针,就是搅了线,被她发现后,就拎起笤帚满校园追打我。然而今天,这种母亲始终未曾拥有过的“奢侈品”,却被齐刷刷地挂在墙上,成为背景。

  走进村庄,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一种浓郁纯正的泥土气息与乡愁。这些农具和生活用品被大规模集结展示,又以独特的姿态与面貌,努力构架着乡村的静美与文明,这正是乡村文化的迷人之处。(本文图片均为“狄道乡韵”文化即景,侯洪建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