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溯源甘肃】武威的“台”文化

 2019/12/11/ 07:1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丽霞

【溯源甘肃】

武威的“台”文化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王丽霞

  武威,古称姑臧,又名凉州。是古代丝绸之路重镇,国家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东汉初年窦融统治河西期间,武威就成为河西最富庶的地区。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隋末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至唐前期凉州(今武威)已发展成为我国西北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城市,以后还历为郡、州、府治。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必定促进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城市中各种建筑的需求,武威境内众多古台遗迹就是这座城市曾经繁荣、兴盛的象征。

  据不完全统计,武威曾先后有古台约十二座,这些古台大多位于古城武威城北地势低洼一带,它们虽高低不一,但多以方形为主,并且很多高台在早期还建有楼台观阁或宗教庙宇。这些古台,或用于纪念名人,或用于宗教祭祀,或用于军事防御,或有特殊用途,又或出自历史、传说,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使武威蕴涵了极其丰富的“台”文化。

  最早的台:皇娘娘台

  武威历史上最早的台是位于城西北约五里的皇娘娘台,也是名字最多的古台。相传此台最早名“窦融台”,是东汉时期为纪念保据河西有功的五郡大将军窦融而修建的。窦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西汉末,刘玄任其为张掖属国都尉。他来到河西后被河西五郡太守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当时,中原战乱,生灵涂炭。在窦融的治理下,河西“晏然富殖”,一片富荣景象。为了纪念窦融的功绩,人们修筑了此台。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后将都城从张掖移至姑臧(武威)。元熙二年(420年),北凉攻灭建都敦煌的西凉,将西凉王李暠夫人尹氏俘至姑臧,囚禁于此台之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认是李暠之后,为纪念祖上,遂将此台改名为“尹夫人台”。并在台上建有寺院,名尹台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还曾登上此台,写有《登凉州尹台寺》一首:“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明代洪武年间,驻守凉州的百户(百人之长)刘林曾率领百多壮士与来犯的元军在此台下血战,由于寡不敌众,刘林等人全部壮烈牺牲。人们敬重刘林等壮士的忠烈,将此台称刘林台。

  清代,此台又改称女娲台。乾隆年间《武威县志》记载:“女娲台,即刘林台。城西北五里。”女娲,即娲皇,或称女阴娘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女神。人们建女娲庙,就是对女娲的崇敬与怀念。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武威人张澍曾与友人登上此台,见到台上女娲塑像,还作《偕何梅生登窦融台(今塑女娲像,号皇娘娘台)》一诗,诗中有:“东汉周公控制凉,高台今却说娲皇。”就是感慨这座东汉时期的窦融台在此时已改祀女娲,号皇娘娘台了。这一台名沿用至今,但台已了无痕迹。

  前凉张骏的点将台

  张骏点将台,即后来的东岳台。相传此台最早是前凉张骏点阅军队和操练兵马的古台。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安定乌氏人张轨出任凉州刺史,至东晋太元元年(376年),经过张轨及其子孙几代人的努力,建立了河西五凉政权中的第一个政权前凉,都城在今武威。前凉时期兵强马盛,还多次东援西晋王朝,使当时的长安一带还流传着:“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民谣。至张轨孙张骏时,前凉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张骏还一度将疆域向西发展,他在今吐鲁番设置了高昌郡,并平定了当地戊己校尉赵贞的叛乱,接着又派大将杨宣率兵讨伐龟兹(今新疆库车)、鄯善(今新疆若羌),征服了整个西域。使当时前凉的统辖范围“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至葱岭,北暨居延”,占据着今甘肃、青海、新疆三个省区的大部分土地,是当时北方除石勒所建后赵以外最大的一个政权。这与前凉张骏时期过硬的军事力量与政治决策是分不开的。

  只可惜这座曾见证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历史岁月的点将台至清代康熙年间改作了祭祀东岳大帝的宗教性古台,故台又称东岳台。据早期保存下来的资料显示:东岳台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高7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