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2018年教育部高中课改方案首次将信息技术加入必修课范围 学习编程让孩子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2019/12/16/ 09:27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宋维国

2018年教育部高中课改方案首次将信息技术加入必修课范围——

学习编程让孩子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宋维国

陈健智:兰州市城关区乐享未来编程培训学校老师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热潮席卷全球,国家层面规划部署,行业内外亮点频频。为了补齐人才缺口,我国已在高考中引入编程科目进行试点,最近两年的高考数学试卷中也新增了与编程知识相关的考题。教育部在2018年1月的高中课改方案中,首次将信息技术加入必修课范围,各地教育部门也大力推进中小学编程教育。由此可见,编程教育已成未来必修课程之一。

  当前,有许多家长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编程教育,是否应该让孩子尽早地学习编程,如何才能学好编程,学习编程究竟难不难等等,都已成为家长们讨论和想要知道的话题。

  日前,记者采访了兰州市城关区乐享未来编程培训学校的陈健智老师,就有关编程方面的问题予以简要解答。

  1 什么是现代意义的编程

  “编程,是让计算机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并最终得到结果的过程。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人类就必须将需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过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告诉计算机,让计算机根据人的指令一步一步去工作,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这种人和计算机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编程。”陈老师开门见山。

  “不过,当前意义上的编程,与传统意义上的编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编程,不仅仅是编写一种程序代码或者编写一个软件就算完事了,而是编程覆盖的领域更加广泛,其使用范围可以说无所不包。”陈老师特别强调,“大家切记,现代意义上的编程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出行等各个方面、各行各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不要认为学了一项或者两项编程技巧就已经掌握了编程的全部要义,真正的编程是一个长期、系统、全面的人工智能学科的总称,它包括我们还未知的许多未来学科领域,其广阔的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2 学习编程会有哪些好处

  陈老师根据自己教学编程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适应人工智能社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让孩子早日接触编程,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与计算机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启迪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社会一定会变得非常有趣,但首先它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科技的社会。小到控制各式各样的科技设备来为自己服务,大到创造出新的科技来彰显自我,这些可能都需要你熟悉并掌握编程。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职业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渐渐消失,但同时会有更多新兴的职业产生,而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都需要具备编程能力。”陈老师进一步说明,“编程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它将成为覆盖所有行业之上的普遍需求,各行各业需要的不再是软件专业人才,而是掌握编程技能的各行业专家。”

  不难看出,将来的世界会需要更多掌握编程技能的人。所以说,尽早地让孩子学习编程,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科技社会,并在未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3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编程

  孩子学习编程的重要性在哪里?陈老师以实例来说明。

  国外一媒体于2017年公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中对未来365项具体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所统计的这些职业里,“电话推销员”被机器人取代的几率最大,为99%,接近百分之百。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政府职员、接线员、前台、客服等次之,均在90%以上,这些都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

  而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帮助传统行业完成产业升级,高度自动化的工业系统都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和研发的。2019年9月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队Robotaxi在长沙正式开启试运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汽车相关产业的大面积人力淘汰,面临风险的职业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司机、交警、汽车销售、车险中介、汽配行业等,传统人才被人工智能替代后就可能引发各个行业甚至居家生活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人无所适从。

  “虽然说未来世界的蝴蝶效应究竟会首先发生在哪个行业难以预测,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既然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人工智能基础的编程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青少年的编程教育是当下应当抓紧的首要任务之一,因为未来将由他们创造。”陈老师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