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风物志】操控东西贸易,纵横丝路千年的粟特人哪去了?

 2019/12/26/ 09:16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黄建强

操控东西贸易,纵横丝路千年的粟特人哪去了?

石棺床正面图

石棺床左侧画面

石棺床前方乐伎俑

石棺床左边神犬 

  粟特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从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千余年间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在公元3至8世纪,几乎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跨国贸易。他们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的粟特人进入中原地区。粟特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后来去哪儿了?

  或许,我们从1982年出土于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的一座古墓中,寻找到一丝答案。

  1 一件被人忽视的“重宝”

  1982年6月,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发现了一座古墓。当地考古人员现场抢救清理出的文物众多,有石枕、金钗、釉陶烛台、鸡首瓶、铜镜、坐部乐伎石俑、墓志铭等。这些随葬品都被博物馆收藏,受到了重视。

  然而一件“国宝级”文物——石棺床,却被考古人员锁在仓库中达18年之久,无人问津。

  原来,当时清理墓葬时,墓室中有一具石棺床。石棺床石质系砂页岩,较松软,通高1.23米、宽1.15米、长2.18米,与今天我们使用的加大单人床相当,只是略微低了一些。床座、床板和屏风共由26块画像石和素面石条组成。其中,画像石17块。床的左右和后面镶嵌上了石板雕刻围屏,刻有风景、人物等11组画面。床前左右还有5件伎乐俑,显然是一个正在演奏的乐队。

  这具石棺床一出土就遭遇了厄运。据说当年人们将裹着泥土的石板、石人、砖头等小心翼翼地运到天水市文化馆。考古人员通过部分清理,雕刻精细的石板上露出彩绘贴金,十分耀眼。谁知一不留神,一位看门的老大爷看到石板上沾满了泥土,好心地拉着水管将石板冲了个干净,结果,上面的贴金全被冲掉了,只留下赭红色的彩绘痕迹。一块用朱砂书写的墓志也只留下石板上浅刻的方格,让人扼腕不已。

  更让这件“国宝级”文物落魄的是,由于1982年出土时,条件有限,这种形制奇特的屏风石棺床可参照类比的资料不多,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随后就被打入“冷宫”,放在仓库中无人问津。就连发掘报告也是在墓葬发掘10年之后才公布于世。

  直到18年之后,随着考古界陆续发现山西太原出土的隋代虞弘墓、北齐徐显秀墓,陕西西安出土的北周安伽墓、康业墓、史君墓等一批类似的石棺床及画像资料,特别是墓志明确记载其俱为粟特人墓葬之后,人们才惊觉,被遗忘于仓库中18年之久的天水屏风石棺床,原来如此珍贵。

  2 华风胡俗融于一体的石屏风画

  天水这座粟特人墓葬被认定是北周后期至隋的粟特人贵族墓葬,在文化、宗教、艺术、民族和交流诸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意义。出土文物中,屏风石棺床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容。

  这些屏风画风格具有浓郁的粟特文化及祆教特色。

  祆教在中国又称火祆教、拜火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粟特人主要信仰祆教。祆教早在公元4世纪初就由粟特人带到了中国。

  粟特人以经商著称,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自汉魏以来,特别是北朝隋唐时期,大批粟特人沿丝绸之路东行,经商贸易,有许多人由此移居中国,于是,在西起今新疆、东到江苏北部、南至长江流域、北达辽宁的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在沿丝绸之路及周边的于阗、楼兰、高昌、敦煌、武威、长安、洛阳等大小城市形成一个个移民聚落。天水粟特人墓葬的发现,证明天水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的聚居地之一。

  屏风画内容丰富,华风胡俗熔于一炉。我们从“亭下夫妻对饮图”“车马出行图”“亡灵接引图”“日图”“月图”“母子阁楼远眺图”“酿酒祭神图”“狩猎图”等画面中,可以看到墓主人的生活片段和宗教习俗。墓主人夫妻对饮图是粟特人和祆教有关石棺屏风画的固有风格,在北齐徐显秀墓,北周安伽墓、康业墓、史君墓中都有出现。“亡灵接引图”“日图”“月图”则体现的是粟特人崇拜日月和万物有灵观念的体现。

  而画中园林庭院、楼台厅榭、拱桥回廊、花草树木、山水田园、车马城池等,却无不是中国化的环境和风格,这种中外元素融合到一起的石屏风画面,反映出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表明墓主人已经融入了中国化的生活之中,深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这是外来族群被中国化和民族融合的生动体现。证明当时来到中国的粟特人,正在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而这种融合时间持续了上千年之久。

  3 丝绸商帮粟特人去向之谜

  汉朝凿空西域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在首次接触汉朝的粟特人眼中,他们发现的却是商机。

  从东汉到宋代,粟特人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

  粟特人四海为家,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做生意,只要有利,再远的地方都要去。丝路上多年的经商经历不仅为粟特人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游历各国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为他们带来了越来越高的政治地位。粟特人慢慢地跻身周边国家的政权内,充任行政外交军事一类的要职。所以在中原的朝廷、草原的汗帐、波斯的宫殿里,都能看到身居高位的粟特人。有了一定政治地位后,粟特人的商业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在丝路沿线各地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据点,并且逐渐发展成一个个粟特人的聚居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原本就活跃于这些少数民族中的粟特人也随之进入中原定居。这些聚居的粟特人往往会选举出一位首领,称为“萨保”。中央政府为了方便管理,授予这些粟特首领官职,从而将这些入华的粟特人纳入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此后的隋唐时期,以昭武九姓为代表的粟特人活动更加频繁。《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为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本宗是昭武,故称昭武九姓。因为这个,有很多学者都认为现在姓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姓的人大多是粟特人。

  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安禄山了。安禄山本姓康,其父是康姓粟特人,其母是突厥人。他倚靠军功和攀附权贵,最后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俨然一方诸侯。他掀起的安史之乱更是差点儿将盛世唐朝推向毁灭。

  安史之乱后,由于胡汉民族之间的互不信任,导致大量中原粟特人转而前往河北一带,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河北一带依然为投降唐朝的安史叛军将领把持,唐代河北一带藩镇割据的背后,始终有粟特人的影子,他们是藩镇的金主之一。

  而在河西走廊一带,中唐名将张义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其中就有粟特人的功劳,后来还把持了沙州政权一段时间。

  活跃在汉唐丝路上的粟特人虽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好利的民族属性导致他们没能建立强大的政权。随着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东扩,给夹缝中生存的粟特人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在粟特人的老家中亚,粟特人逐渐被伊斯兰化, 原本信仰的祆教和佛教日渐式微。迁徙各地的粟特人也没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性,而是融入当地的文化中。最终,粟特人消散在了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民族融合。今天,粟特语几乎成了死语言,粟特人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撰文丨黄建强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