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我们的驻村帮扶干部】用滚石上山的精神书写扶贫答卷——记甘肃省科协帮扶办副主任杨小东

 2019/12/26/ 12:47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宋菲菲 通讯员 武文宣 栗金枝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宋菲菲 通讯员 武文宣 栗金枝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农民的儿子,纵然有千难万难,我也愿意克服所有困难。”杨小东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选择,但并不是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而杨小东至今仍然坚信,他这一生最无悔的选择,就是投身到脱贫攻坚的这场战役。

1.jpg

杨小东(左二)陪同省科协领导和帮扶干部在蒿咀铺乡帮扶村调研路上

  他是咱们的贴心人

  2015年7月,甘肃省科协信息中心副主任杨小东受组织选派,到甘南州夏河县达麦乡乎尔卡加行政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自带着铺盖卷儿向甘南出发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定要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当一名好“战士”。在驻村的日子里,杨小东跑遍达麦乡乎尔卡加村7个自然村,走访了71户贫困户,开展贫困户对象识别工作,并帮助乡政府做好精准扶贫大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

  “白天采集村民家庭资料建档立卡的时候,觉得日子过得飞快,可一到晚上,总觉得空落落的,很想家。一年多时间,不过也就300多天。到底能做多少事,时间一点也不够用呀。”杨小东回忆当时的情景感叹道。2015年,在杨小东的帮助下,达麦乡乎尔卡加行政村哲强自然村村民肖长毛顺利争取到8500元房屋改造资金。随后,杨小东通过多方联系,给达麦乡切浪道自然村12户精准扶贫户投放30只基础母羊;组织开展省科协慰问工作,对43户贫困户进行了双节慰问。协调省科协相关部门和学会,在夏河县五个乡镇开展“甘肃省科协精准扶贫科普医疗藏区行”活动……

  “职责所在,不敢怠慢”,杨小东总觉得扶贫工作就像是补衣服上的窟窿,补好一个,发现还有另一处破的。于是只有埋头苦干,从根子上扶起。依托省科协,中国科协、财政部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落户达麦乡尕阴山犏雌牛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同时,总投资30万元的中国科协“农村中小学科技馆”也被达麦乡中心小学成功争取到。7台科普语音平台、20多件各类科普教具、40件脑思维教具……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小山村也开始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为了让村民真正从贫困窝里挣脱,杨小东根据“1+17”精准扶贫方案,完成了《达麦乡乎尔卡加行政村五年小康发展规划》《夏河县达麦乡乎尔卡加行政村甘肃省科协精准扶贫五年帮扶规划》,并对每个精准贫困户提出针对性的帮扶计划。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杨小东没有退缩,他咬着牙一次次告诫自己:一定要让这个高原上的贫困小山村变个样。

  在扶贫工作中,杨小东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政策宣讲、为群众帮办实事……他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作政策宣传的“活词典”,解难帮贫的“贴心人”。

2.jpg

杨小东(左一)在蒿咀铺乡杨玉春家入户走访

  村里来了个办实事的好书记

  2018年8月,杨小东再次受组织选派到庆阳市合水县蒿咀铺乡九站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这时,他已经有了丰富的驻村经验,和贫困“打起仗来”,信心十足。走访慰问、拉动资金投入、引导村民发展农牧业、培育特色产业……在省科协党组的关心支持下,杨小东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为群众谋出路。杨小东说,“好多农户都想致富脱贫,却苦于找不到方法,没有技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省农技协专家多次前往蒿咀铺乡,为60多户果农进行田间管理、施肥、压枝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组织该乡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20人赴正宁县参加“玉米套种柴胡”技术培训;组织帮扶乡15名合作社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参与庆阳市的交流学习活动……

  合水县有着良好的苹果种植基础,可是当地贫困户种植的苹果却因集中上市卖不上好价钱。在一次产业调研中,杨小东发现建设果窖可以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依托省科协实施惠农项目,他组织推动帮扶村果业大户建成了10座果窖,彻底解决了苹果集中收获后的储存问题。 “有些困难就在眼前,虽然凭我个人力量一时解决不了,但我还有‘娘家’,我便及时上报,群策群力,真正带动帮扶村村民尽快富起来。”在九站村,贫困户自产的黄花菜、土鸡蛋等农产品天然无污染,可就是卖不上好价钱。杨小东多方联系,为困难群众推销农特产品。

3.jpg

杨小东带领省科协帮扶干部在包家寨子会议旧址参观学习。

  “当地多年来一直种植的是玉米,为了改变这一单一模式,经过与农技人员实地研究,改用玉米套种柴胡,经过示范推广,确实增加了 农户收入。”提起帮扶工作,杨小东如数家珍。得知蒿咀铺乡春季和秋季都有植树造林的任务,杨小东当即联系了施工单位,介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加植树造林。“现在只要看到增加收入的渠道,我们都会积极争取。”

  就这样,一点一滴,一件一件,心里时时处处都想着老百姓增收的事,装着村里产业发展的事,杨小东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好评,他被评为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帮扶单位省科协更是连续三年被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单位。

3省科协领导调研驻村工作队IMG_2953.jpg

省科协领导调研驻村工作队

  最对不起的是家人

  杨小东的8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详细记录着村民家庭情况、农户诉求、扶贫政策等内容。四年里,他跑遍了帮扶点所有村庄的角角落落,走遍了所有农户,常常因工作熬到深夜,第二天依然出现在工作一线。2019年8月1日,杨小东在蒿咀铺乡驻村刚满一年,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恰好增加了1.8万多公里。1.8万公里虽然只是一个数字,每一公里记载下的,却是扶贫路上不为人知的心酸和不易。一次次走村入户,一次次交心沟通,当地群众个个都和他成了朋友,而儿子却与他生疏了。“缺席了孩子的成长,我真的很抱歉。”面对妻子的埋怨,这个铮铮男子声音微微哽咽。

  杨小东说,“妻子很理解我,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她也知道。只是在儿子惹她生气时,她也会哭着质问我:‘儿子小升初的时候你在夏河县扶贫,儿子中考的时候你在合水县扶贫,那儿子高考时你又会在哪里扶贫呢?’”

  四年帮扶,对于杨小东来说,是流逝的岁月,对于年龄尚小的儿子来说,是重要的陪伴。“不在家这几年,跟儿子见面的时间很少,平时只能靠电话交流,不了解儿子在想什么,所有的信息都是靠妻子、小饭桌的阿姨和班主任传递。” 杨小东说。

  最让他内疚的是:2017年年底,妻子的单位搬到离兰州市70多公里的新区,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准备好儿子的早餐,赶6点40坐厂车去单位上班,晚上7点20左右才能下班回到家中。冬天遇上大雪天,路滑无车,妻子晚上回不了家,请邻居帮忙照顾孩子也已经成了常态。

  2018年9月,妻子右腿骨折,一个人忍着疼痛,柱着拐杖去看医生,自己却一直不在身边。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黑发掺杂了银丝。一个白净的城里人变成了黝黑的乡下人,一位坐办公室的干部变成了会发展产业的行内人。外表变了,心态也变了。

  “心里的牵挂更多了。”杨小东如此描述内心感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能够见证和参与这场伟大的‘扶贫战役’,我深感自豪和骄傲!纵然失去很多,但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杨小东目光坚毅而笃定。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