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论坛】唤醒敦煌诗心

 2020/01/02/ 05: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成兆文

【文化论坛】

唤醒敦煌诗心

  成兆文

  近日,“飞天故乡”敦煌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

  敦煌文化既有灿烂耀目的文物遗存,更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内涵。敦煌文化物态遗存极其丰富,敦煌研究大多集中在此,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在历史文化的维度,敦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中古时期中国乃至丝路沿线国家的资料宝库。

  敦煌文化为何有如此超凡的魅力?其背后的精神动因是什么?

  对敦煌文化精神的汲取已有成功范例,如四十年前的舞剧《丝路花雨》,把敦煌壁画上的物态动作变为灵动鲜活的舞台艺术,历时久远而魅力不衰。风靡全球的舞蹈《千手观音》,也是一次对敦煌文化精神的成功继承与弘扬。艺术的敦煌是具象的,较为容易把握;文字的敦煌较为抽象,但其精神活态更为根本。

  以诗歌为例,敦煌是中国边塞诗的发祥地之一,据统计,敦煌遗书中留下的敦煌诗词有两万多首,俨然是一座巨大的诗歌宝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可感通万物之兴,看到万物之理,弥合大众心灵,抒发个人情感。它把诗人最敏锐最强烈的感受和思索,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浓缩着人文精神。敦煌古代诗词的主题主线是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是藐视一切困难、苦守大漠边疆的浓烈的家国情、乡土情。敦煌诗词也可以说是敦煌精神的活态载体,它表达着诗人深沉的生命意识、饱满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激情。尤其是敦煌的两座城关——玉门关和阳关,曾恒久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边界线和文化叙述词。东汉的班超曾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世李白、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等诗人,围绕边关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至今脍炙人口。

  诗歌不但表达着诗人的所思所感,更重要的是诗歌通过一次次的聚焦发力,在不断开拓语言表达的边界。某种程度上,语言的活力就是诗歌的活力。中国古代诗词在唐宋达到了极致,尤其是唐朝诗歌成为一座后世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唐诗的兴盛背后是煌煌大唐的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气度与胸襟。再进一步说唐诗是国家强大、物阜民安的精神显露。

  而博大的敦煌诗词,静眠于历史的长河中,亟待唤醒而重现光华。

  成就敦煌文化的人,他们骨子里是诗人,无论是戍边的将士,投笔从戎的将军,或是坚韧的商旅、虔诚的僧人,还是莫高窟无名的工匠,他们把苦难踩在脚下,以大无畏精神正面自己的人生。他们的诗心才是敦煌文化绚烂的精神动因。

  由此,唤醒敦煌诗心,激奋敦煌文化脉动,实际上是对敦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必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基本脉络应当是从具象物态的文化遗存开始——这是文化的外壳和形式,也是时间积淀下的文化遗迹,走向文化传承创新的目的——创造文化的人本身,他们内在的活泼的精神状态才是文化创造的根本依据。

  以敦煌文化为代表之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被看到的物态存在为多,这是传承的基础。但文化既是生活状态的精神性反映,也归根到底指向了人本身,即文化人只有通过所有的文化形式、文化物态的存在,把那个存活在历史长河中的诗心唤醒,把那绵延中华文明的精神脉动激奋,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继续勃勃生机。

  由此,敦煌文化真正的繁盛应当是:敦煌是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流淌着中华文明饱满精气神的地方,有历史感的文化人在敦煌汲取了精神的养料,成长为谱写新时代敦煌文化的学人。正如莫高窟的壁画第一步首先是被保护、被临摹一样,而其真正的价值是召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以续写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当敦煌诗心被唤醒的时候,那个流淌在敦煌大地继而奔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开放包容的精神、生生不息的动力就会跨过遥远的时间之河,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精神资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