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脱贫攻坚奔小康】搬出穷窝窝 过上新生活

 2020/01/03/ 03: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杨唯伟

【脱贫攻坚奔小康】

搬出穷窝窝 过上新生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从2019年10月到现在,2个多月的时间,马桂兰脸上笑容不断,一是因为搬进了新家,二是有了个“体面”的工作。

  日前,记者来到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的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园内一派热闹的景象。走进储藏室,只见十来位妇女团坐在一起,忙着分拣马铃薯原原种,马桂兰就在其中。

  40多岁的马桂兰,曾是香泉镇泉湾村一社的贫困户。她家原来住在山上,尽管种着60多亩山地,但靠天吃饭,收成很少,生活困难。她家的房子一直破破烂烂的,天阴下雨,房屋漏水。住在山里,地处偏远,很不方便,孩子们每天上学,从山上走到镇里要花半个小时,她平时也很少出家门。

  为了让众多像马桂兰这样的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陈家屲村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点。如今,搬迁点上,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户人家,白墙青瓦的民居整齐划一,一道亮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

  马桂兰的新家也在其中。“你看我们这新房好吧,全靠政府支持,我们自己才花了1万来元。从山上搬到这里,干啥都方便,我就张罗着给大儿子娶媳妇,等着抱孙子哩。”马桂兰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为了让村民搬出来、稳得住,香泉镇党委、政府大力培育后续产业,依托陈家屲良好的水肥条件和产业基础,引进定西马铃薯研究所,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扶持、农户参与”的模式,共同建设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

  “这里以前都是梯田旱地,靠天吃饭老百姓收入没保障。缺水,企业过来发展不起来。后来引洮一期供水工程通了水,企业很快落户这里。短短几年,变化非常大。”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技术负责人邓世平介绍,顺着他伸出的手指望去,一排排日光温室与温网室整齐耸立着,蔚为壮观。

  据介绍,产业园已建成连栋温室和雾培室1座,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粒、出口1000万粒。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当地群众稳定打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冬季产业园区用工相对少,今天只有70多人来务工,主要是分拣种薯、管理大棚。每年3月至10月的生产高峰期,每天用工人次可达160余人。”邓世平说。

  “从山上搬下来以后,我来产业园打工,工作很轻闲,两个月就收入3000多元。今年,我家终于脱贫了。”马桂兰兴奋地说。

  除了依托产业园为贫困群众增收,当地还通过土地入股、配股分红、联合经营、建立村级扶贫光伏电站等方式,构建出“一园生五金”的促农增收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和经营权入股,带动93户搬迁农户户均每年收入2640元;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资金以村集体名义注入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村里每年获得社区化管理费用5万元,给93户搬迁贫困户户均年分红3040元;33户搬迁户直接反租倒包企业建设的温室大棚,每茬可获得经营性收入3万元;建立村级光伏电站,为93户搬迁贫困户配套了并网光伏设施,每户每年获得3000元左右的光伏补助……

  截至目前,香泉镇共集中搬迁安置458户2036人,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搬出了穷窝窝,过上了新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