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
甘肃岩画——黄河文化的历史印记
靖远碾子湾岩画
平川圆墩沟岩画
榆中麋鹿沟岩画
《玛曲晨晖》 摄影:王生晖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刘再聪
一般而言,岩画指刻画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据调查,岩画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发现。中国境内的岩画分布很广泛,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河南、福建等近20个省区都发现有古代岩画。从分布范围看,中原地区较少,边远省区较多。黄河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甘肃黄河沿线近年来发现200幅左右的岩画,已经成为黄河文化的历史印记。
1最早发现的甘肃黄河岩画——靖远吴家川岩画、玛曲柯庆岩画
甘肃黄河流域发现岩画的时间,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最早发现的两处岩画是靖远县吴家川岩画和玛曲县柯庆岩画。
1976年春,兰州大学生物系部分师生在靖远县吴家川一带开展野外考察,发现了刻画在岩石上的岩画,这是甘肃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一处岩画。当时,吴家川一带人迹罕至。距离最近的村庄大约8公里,且没有可通行的道路。因此,岩画很难被人发现,岩画画面保存了原始风貌。兰州大学师生对岩画做了简单的图像描绘,随后将描图交给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派人实地考察发现,吴家川岩画位于靖远县刘川乡,东距黄河13公里。岩画分东壁、西壁两部分。东壁面积2.20×4.80米,左侧以鹿及石羊两种动物形象为主,其中鹿的形象更为突出。鹿有两只,一只昂首挺立,身躯高大,向前仰望。另一只形体较小,头前伸。羊的种类很多,其中具有大角的羊应是石羊。这两种动物,在岩画附近一带已经很难找到,鹿基本上绝迹,石羊也很少。西壁面积2.95×2.75米,绘刻的大部分是乘马图,计有8幅。另外,还有一些小图像,绘鹿、狗、羊等。吴家川岩画的成图手法分刻、凿两种,手法简单粗糙,但朴素而有生气。
1983年,甘南州玛曲县发现柯庆岩画。这里浅山低谷,草原辽阔。岩画位于玛曲县齐哈玛乡柯庆与柯岔二村间,黄河支流结柯河西北岸的垂直页岩上。西南距齐哈玛乡17公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人关注。柯庆岩画位置海拔高度为3300米,岩画面积约3.5×2.8米,刻有猎人、牧民、牛、羊、鹿个体图三幅。人物头戴尖形帽,帽顶有三个尖状物,与靖远县吴家川岩画中的骑者所戴的帽子相似。其中的裸体人物,双臂上举,双腿分开,形体高大,仪态威严,具象性较强。用线条勾勒轮廓的方式凿刻而成,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画面有鹿、羊、马、牛和人物,其中雄鹿昂首远视,体态高大雄健,手法古拙,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人物位于画面最上部,裸体,双臂上举,双腿分开,男性生殖器凸现。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黄河河道在这里环绕180度,有第一弯之称。实际上,“玛曲”就是藏语对黄河的称谓。玛曲县所在地从东汉以来就见载于史书,被称为“赐支河曲”或“析支河曲”,包括今甘肃省甘南、临夏绝大部分地方及青海省、四川省的一部分,是古羌人生活繁息之地,是孕育青藏高原文明的摇篮之一。柯庆岩画用凿刻的线条勾勒轮廓,图像造型逼真,风格鲜明。
2目前可定时代最早的甘肃黄河岩画——白银野麻滩岩画
野麻滩岩画位于红山峡峡谷黄河西岸,北距白银市平川区野麻村直线距离约1公里,南距红山峡入口处白银市平川区下村直线距离6公里。岩画被刻在河西岸一块约宽5米、高8米的岩石上,整个画面由人物像(全身像9幅、头面像6幅)、动物像(8幅)和器物像(斧1幅)三类组成。按画面内容及布局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又可分为左右两侧。
下部右侧:较为醒目的是一组动物像,共三只,体型高大,尾长且扬起,尾鬃似扫帚,雄性生殖器凸现,头顶耳部被刻绘成肉髻状,从体型特征初步判定属骡马类。动物后跟一人,身体比例协调,一手扬起持物,与前面并齐的一只动物似成耕地图,抑或在驱赶前面的动物。三只动物正上方有两个头面像,分别呈方形和椭圆形,头顶有触角类头饰物。方形脸孔上仅磨刻出双眼和嘴,似从蒙面上露出,椭圆形脸孔瘦削如猴面,两耳圆实。三只动物右上方立一人,双手平举,手中有一工具,似弓,下身除尾饰外,男根勃起。立人旁边还有一头顶两根饰物的四方形伪装面孔。画面最右侧风蚀严重部分有一长柄工具,顶端状如斧,且隐约可显绳索捆扎迹象,颇似原始人使用的石斧。
下部左侧:正中部位是三左两右五只动物,头向相对。动物群右侧前后并立两人,头大身小不成比例。前立者头呈圆形,用划刻的线条夸张表示脸部器官,头顶三根饰物,颇似卡通片中的动物像。后立者脸方形,双眼和嘴阴刻成坑窝,双耳突现,头顶二根饰物,两人均手持弓状器物,方向瞄准动物群。动物群左侧是一正方形头面像,两根饰物顶端呈圆球状。这一组画应是一幅狩猎图,图中猎人已形成对猎物的圈围,而动物也已察觉,其中一只身体狭长、似受惊吓而奔跑逃窜,另一动物头顶耳部被有意拉长,似鸵鸟头颈,尾巴几成水平,也做奔跑状。
上半部由六幅人像组成,最左侧一个仅绘出面部,是整幅岩画中脸部形象最接近真实面目者。居中是一头大身小的男性全身像,头饰直立,三根平行,右手持弓,左臂弯向腰部,作抽箭状。此人形象威严,很有气势,应是酋长类人物。向右有上下两人,上面一人两臂平展,双腿尽力叉开,通体被敲凿成点窝状,整个体形呈蛙肢纹状。下面一人,圆头,阴刻双眼和嘴,两耳远离,胸腹饱满,下肢张开,初步断定这两人为女性。在她们与酋长之间还有上下两个头部呈倒三角形的人像,身体细成一条线,下肢很短,上肢不太明显,应是两个孩童。
野麻滩岩画画境古拙,形象生动,人物粗犷、质朴,动物画逼真明了,尤其石斧的图画,是旧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
3黄河岩画是甘肃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古代先民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将看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绘,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据说,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岩画距今约五万年。可见,岩画是人类认识世界时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象征。
甘肃黄河岩画内容反映的时间,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直到秦汉时期。岩画内容多样,特色鲜明。如有符号画面,包括手印图、鱼尾图等。榆中县麋鹿沟岩画中,有几处圆圈图画,中间还画有一圆点;平川区圆墩沟岩画中有一群马,数量多达数十匹。中间两匹头马昂首扬尾,翻蹄亮掌,神采飞扬,十分逼真。马群前画面空白,似辽阔大地万马奔腾;景泰县姜窝子岩画中有一幅狩猎图,一只体型硕大的猛兽(似虎或豹),被两个猎人、三只猎狗团团围住。前面一人阳物硕大,是男性猎人。后面一人体型纤弱,是女性猎人。就在猛兽扑向猎人的刹那,男性猎人把一长杆器物刺进猛兽脖子,女性猎人双手把一短杆器物刺进猛兽腰部。三只猎狗,两只在上,一只在下,分别扑向猛兽的背部和腰部;景泰县彭家峡岩画中有一幅生殖崇拜图;平川区野马滩岩画中有一幅农耕图,图中前三畜并列,后一人持鞭扶犁,是北方地区典型的“二牛抬杠”春耕秋犁图。画面中的石斧,是旧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这些岩画的内容,是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4黄河岩画的发现与命名丰富了黄河文化内涵
甘肃黄河岩画的丰富内容,是先民原生态文化的写真。黄河岩画的发现与命名,极大地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
早在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岩画就已经见于文献记载。郦道元《水经注》记述:“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无人提起。从1976年,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一记载,开始对岩画进行全面考察,先后共发现岩画一万多幅,后来被统称为阴山岩画。严格地讲,阴山岩画也属于黄河岩画。当然,每个岩画点又有具体的名称。吴家川岩画、野麻滩岩画被发现之后,仍然按习惯以所在地命名。直到2002年,才有学者以《白银黄河岩画》之名介绍野麻滩岩画。至此,“黄河岩画”的概念正式被提出,黄河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新的内容。
野麻滩岩画在临河崖壁上,岩画画面仅仅高出河面15米左右,故被冠以“黄河岩画”之名予以介绍。也就是说,“黄河岩画”的得名基础仅有一处岩画。如果加上当时已见于报道的柯庆岩画、吴家川岩画,才有三处。区区三处岩画被冠以“黄河岩画”之名,显然难以支撑“黄河岩画”之庞大体系。可是,随后的情形始料未及。2002年以后,甘肃黄河流域发现的岩画数量猛增。截至目前,甘肃共发现黄河岩画点20处。具体包括玛曲县1处、榆中县2处、靖远县5处、白银市平川区4处、景泰县8处。另外,仅仅见于报道然情况不明的岩画点还有一些。上述20处岩画点共有岩画200多幅,这些岩画点的发现,使“黄河岩画”提法的依据更加充分。从分布范围看,从黄河进入甘肃省的最初区域玛曲县,至黄河流出甘肃的区域靖远县均有分布。可以说,黄河岩画的分布区域,在甘肃境内与黄河的流经地相始终。
伴随着黄河流域岩画点的大量发现,“黄河岩画”的概念也不断得到推广。2013年,专题介绍甘肃特色文化资源的学术论著——《华夏文明在甘肃》以“黄河岩画”为题,重点介绍了柯庆岩画、白杨林岩画(绵沙湾岩画)、野麻滩岩画、吴家川岩画、大兵道沟岩画和景泰岩画。至此,甘肃境内黄河流域所发现的岩画全部被纳入“黄河岩画”的范围,甘肃“黄河岩画”的内容基本确定。同时,“黄河岩画”的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央视曾进行过专题报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19年05月17日【专栏】溯源甘肃——她从远古走来
- 2019年12月19日【溯源甘肃】历史上的甘南及青藏东部畜牧业
- 2019年12月11日【溯源甘肃】武威的“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