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兰州七里河区阿干镇发现疑似北魏石窟

 2020/01/15/ 08:55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彭维国

阿干镇发现疑似北魏石窟

石窟风化的佛像

 遗存的题记

窟顶上残留的色彩痕迹

几位专家在考察

  引言

  2019年年底,一座隐藏的大山深处的石窟在七里河区阿干镇被发现,目前,石窟内残存有一座佛像,窟外两侧还有几个小龛等遗迹。经相关专家初步探查,初步分析为北魏早期开凿,这座石窟为兰州市区发现最老的石窟,该石窟及北魏题记的发现,填补了兰州早期石窟方面的空白,也是金城作为丝调之路重要节点的珍贵证据。

  壹、石窟深藏兰州南部大山中

  阿干镇是兰州七里河区的一座古镇,关于阿干镇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煤矿、煤炭,这因为阿干镇是兰州市区最近的煤田,并且是甘肃省历史最早开采煤炭的地方之一,特别是1949年后由于兰州市建设的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开采煤炭,开办了阿干镇煤矿,后来又出现了近百个小型煤矿,煤炭逐渐成了阿干镇的标签,被大家所熟知。

  其实,煤炭开采只是一个方面,在阿干镇的历史上,比煤炭开采更早的是军事要冲,阿干镇位于丝绸之路古道之上,古代是金城南部通往临洮的咽喉要道。早在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设置了阿干堡,由于道路改线荒废等原因,这段历史逐渐湮没在尘埃之中。前不久,记者在采访中得到一条消息,阿干镇有一座石窟寺,年代比较久远,里面还遗存有佛像,可能是一座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因为石窟在一所学校里面,多少年来很少有人知道。

  甘肃省博物馆《陇右文博》杂志主编王科社,省博物馆自然部负责人、馆员杜永强,武山县石岭下彩陶博物馆馆长王琦荣和记者一起前往探查。我们一行来到阿干镇,在镇子中心折向西南,出镇子沿西沟而行,所走的这条路正是当年的丝绸古道,如今变成了一条乡村公路。溯沟大约走了3公里到了一个小山村,这时就是阿干镇的苟家湾村。这是一个山谷里的小村庄,房屋依山而建。在村庄南端,有一所非常显眼的建筑群,房屋错落建在山边几层台地上,这就是兰州第三十一中学旧址。经过联系,我们进入学校,在校园后面有台地上有一处小石崖,高约六、七米,石崖上有个石洞,洞口砌有砖墙并安装木门。

  推开木门进入洞内,看到迎面有一座石佛像。佛像坐落在莲台上,大约高2米左右,宽约1.5米左右,身后与石壁相连。头部已经残缺,断茬明显,风化严重,形体大概轮廓略存。石窟壁风化严重,已经看不出来其他东西,但是从石窟顶部被香火熏出的黑色痕迹来看,这是一座有年头座石窟,开凿历史不会太短。

  贰、佛龛里发现北魏题记

  王科社先生仔细查看佛像之后说,这是一尊呈跏趺坐的禅定坐佛像,佛身肩胸宽壮,偏袒右肩,内着僧祇支,下着裙,袈裟自左肩到腹际斜披。尽管损毁比较严重,但是可以看出这是尊石雕佛像的特征要早于“褒衣博带”的佛像,可能早于北魏中期,而且与炳灵寺石窟的西秦造像、天梯山石窟的北凉造像风格有相似之处。

  由于石窟年代久远,加上石壁风化严重,在洞内没有找到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杜永强说这是一个方形圆角平顶石窟,石窟洞口砖墙是用明代大青砖砌成的,说明这座石窟的出现要早于明代。其后,看到在石窟洞口顶部有凿的几个方形小孔,大约碗口大小。特别是窟口外顶部崖壁有两个较粗的半圆形竖槽左右对称,似乎是为两根粗壮的木柱而特别设置的。因此,杜永强推断:可能石窟最早外面有木构建筑,后来被毁坏后又在石窟口处修建了木门。通过仔细查看,大家发现佛像下面的莲台好像是后来修的,把佛像的一部分砌到了里面,接着记者与王琦荣对石窟进行测量,从莲台上开始测量,石佛像高1.55米,宽1.3米;窟深6.5米,宽6.1米,高约4米。

  大家又在石窟外查看时,在两侧石壁上,发现了好几个小石龛等遗迹,大小高低不一。记者大概数了一下,在这块山崖上中间有一个大石窟,两侧石壁上不规则有8个小石龛。在石窟右侧一个小龛遗迹上,突然发现有黑色的字,几个人仔细查看,根据黑色和渗透入石壁中的程度,确定这些字不是新写上去的。这个佛龛高约1.4米,宽约1.1米。王科社对这个佛龛研究了半天,辨认出“供”“大魏”等字。他认为,这几个字具有魏碑书风形成期的特征,体势横宽近似隶书,但笔法方折兼有楷法而与“八分”有别,其中“大魏”指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国即代王位后改国号为“魏”的政权。因此,这可能是北魏早期的石窟,如果准确认定这个石窟的开凿年代,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研究。

  叁、石宫寺的石窟不止一座

  据兰州三十一中校长陈宝亭介绍,1949年解放之后,因国家建设需要,甘肃省政府、兰州市政府把阿干镇煤炭开采做为重点工作,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阿干镇,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末,做为兰州市的主要煤炭出产区,以阿干镇为主成立了兰州市第九区,人口近10万人,此时急需配套教育机构,兰州市教育局从兰州十八中及第九区的柳树湾小学、山寨小学、营门前小学的“戴帽班”中抽调部分教师,于1959年在阿干镇大西沟石宫寺旧址上建起一所中学。建校初期,因校园内有依山开凿的石窟寺——石宫寺,于是就把这所学校称做“石宫寺中学”或“石洞寺中学”。对于石窟的历史,陈宝亭说学校成立之初,石宫寺就已经破败了,当初建校时的人都已经去世,当时的情况无法知道。关于石窟的开凿年代,当地有几个传说,学校进行了收集,同时将石窟进行了保护。

  记者在石窟附近的大愣干村采访时,村中85岁的老人唐增禄说,民国时期在石宫寺里开办有私塾,1941年左右他在私塾上学,记得当时石窟里有一佛二菩萨的塑像,两边还在塑像,好像是罗汉。石宫寺是一个由五层台地的寺院,石窟正对面有一座山门,最下面临近公路的地方有一座戏台,据老人们讲是清代同治年战乱被土匪烧毁了。唐增禄说,在石窟中的佛像背后的石壁上,还塑有西游记故事。在现存石窟的南侧,当年曾经还有一座石窟,他依稀记得窟里面没有东西,住着僧人。这座石窟三十一中刚建校时还在,后来学校把石窟修改成了水库。

  石宫寺依山而建,面前就是经过阿干镇通往临洮、临夏方向的古道,这条古道是丝绸之路中线的一分部,经过此道北达兰州古城袖川门,是古代由东向西的一条主要通道。石宫寺石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历史遗迹,对于兰州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专家还在进一步研究考证之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彭维国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