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笑口常开能养肺,你可知?

 2020/02/14/ 08:25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欧阳海杰

笑口常开能养肺,你可知?

  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肺”苦不堪言,原来肺如此脆弱,这也提醒我们,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好好养肺。

柳小平

  个人简介

  柳小平,副主任医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介入呼吸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委员、甘肃省抗癌协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哮喘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医师委员会委员等。擅长呼吸介入诊治技术。

  肺脏“娇气”养肺刻不容缓

  肺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华盖”,形容它像伞一样为五脏六腑遮风挡雨。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也非常娇弱,如古人所说,肺为娇脏,须慎养,不然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柳小平说,肺是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就像一台中央空调,但又不像空调那样能常清洗或更换滤网,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清理更换。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还能修复受损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能在肺里制造大量血小板,体内超过一半的血小板是在肺部产生的。“人体与外界接触有三大防线:皮肤、胃肠黏膜和呼吸道黏膜。这三者中,呼吸道这道防线,特别是肺,更容易与外界接触、受细菌感染,是最脆弱、最容易失守的。”柳小平说,此次新冠肺炎造成最大伤害的最终也是肺部。

  在中医看来,“主呼吸之气”是肺最本职的工作,它上与鼻、口相通,气体可由此直接入肺。肺气受伤,呼吸之气就会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出现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除此之外,肺还主持着人体的水液代谢,通调水道,就像自然界的河流由高到低流动一样,肺就相当于人体高处的水源,在气的推动下,水液向皮表四周与人体五脏六腑流动。一旦肺不好,身体表象也会有所反应。如经常爱熬夜的女性脸上会出现暗疮、粉刺或黑斑,那是因为肺的功能受到影响,皮肤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就会“饥饿”,慢慢衰老、退化、出现皱纹。肺不好的人皮肤无光彩,还爱过敏。

  多数老人因为肺气不足会常感到气短乏力,尤其是患有老慢支、哮喘的人,就更为此感到苦恼了。“主呼吸之气”是肺最本职的工作,它上与鼻、口相通,气体可由此直接入肺。肺气受伤,呼吸之气就会发生异常改变,出现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导致气管炎、肺炎等疾病。而小孩不养肺,在季节交替时更容易感冒咳嗽。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的当下,养肺刻不容缓,“养肺强肺是保护好人体第一道防线的关键所在,”柳小平称,养肺可强身健体,提高身体免疫力,所有人应该重视起来。

  养肺最宜笑口常开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娇弱的肺部呢?柳小平建议,最简单也是效果最好的养肺就是笑口常开。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畅。另外,人在开怀大笑时,可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其次,就要多做扩胸运动,提倡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容量,尤其有利于慢阻肺和肺气肿病人病情的恢复。

  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少吃刺激食物。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期间,忌吃辣椒、孜然、芥末,否则不利于炎症的恢复。多吃些滋阴润肺食物,如藕、梨、百合、枇杷、莲子、萝卜等,能健脾化痰;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收敛肺气防燥;吃易消化的食物;当痰多时应停食肉类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日常养成喝水的习惯,每天必须保证喝水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居室保持清洁,阳光充足,定期消毒,家里常开窗通风。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养肺最重要的是戒烟和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导致肺气虚。

  一天中,养肺最佳时间是早7时—9时。这时肺脏功能最强,最好此时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强健肺功能。

  柳小平还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肺炎疫苗,有效保护率可达到85%以上,保护期为5年。此外每年还应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尤其是身体差、免疫功能低下,平时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都属于高危人群,有必要接种。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欧阳海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