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物中的历史】古人卫生防疫都用哪些器皿

 2020/03/03/ 06:3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鎏金铜匜

银洗

  秦汉时期人人注意卫生清洁

  “饭前便后要洗手”是现代的卫生口号,古人也早就这么要求了。古人对个人卫生最在意头、脚、手、身的清洁。在四者中,洗手最为频繁。“洗”在先秦时多指洗脚,在甲骨文中“洗”字上半为足形,下为水形,就有这层含义。而洗手当时不叫“洗”,称为“盥”。甲骨文中的“盥”字就是将手放在水盆里洗的样子。

  就餐前将餐食洗干净,在秦汉时期已是一条卫生标准。《淮南子·诠言训》称:“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以养家老。”而在清洗餐具时,则须先把手洗干净,此即《礼记·少仪》所谓“凡洗必盥”。隋唐人孔颖达就此注疏:“洗,洗爵也;盥,洗手也。凡饮酒必洗爵,洗爵必宜先洗手也。”

  如果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往往会被嘲笑。如东汉时有个名叫刘宽的官员,不喜欢洗手洗澡,在当时的京城出了名,故《后汉书·刘宽列传》中称他“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秦汉时期,不注意个人卫生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盐铁论·殊路》中有这样的说法:“西子蒙以不洁,鄙夫掩鼻。”意思是,就算美如西施,如果不卫生,俗人走过都捂鼻子。

  至于如厕后洗手,古人同样讲究。《世说新语·纰漏》有一则“王敦如厕”的故事:王敦从厕所出来后,有婢女双手托着盛满水的金盆,后面则端着装有高级洗涤用品澡豆的琉璃碗。王敦见状,把澡豆掺上水吃了,称是“干饭”。王敦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此则故事发生在王敦初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实为襄城公主)时,他在皇帝家如厕。故事并不是说“便后洗手”之俗不存在,而是笑话王敦少见识,不识澡豆。

  到后来,“便后洗手”已成为古人须从小养成的卫生习惯。如清李毓秀编学童启蒙读物《训蒙文》(《弟子规》)中即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人们逐渐发现,很多身体上的毛病,大概都是因为吃东西不卫生所致,也就慢慢开始重视洗手。2000多年前《礼记·内则》中有四处写道:“鸡初鸣,咸盥漱。”所谓“盥”,就是洗手。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讥日》也说:“盥去手垢。”

  当然,这些典籍里记载的洗手,多半还是集中在贵族群体和官宦、知识分子中。而今,无论中外,都是全民讲卫生爱干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