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溯源甘肃】丝路孔道上的文学艺术印象

 2020/03/11/ 05: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霍志军

  甘肃地区是中国文学发祥地之一

  著名的秦石鼓文,学界一般认为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秦穆公时代的陇右地区,刻有四言诗达10首、465字之多。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志怪故事”秦简,说明早在战国末,甘肃即出现了志怪小说,在300年之后的魏晋,中原才有同类作品。甘肃天水市出土的秦公簋铭文多达123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出土大批秦早期青铜器铭文,在时间上处于领先地位。可见,甘肃不但是中国神话、诗歌的多源发祥地之一,也是青铜器铭文、碑志文学和志怪小说之滥觞,无疑是中国文学的多源发祥地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秦世不文”观念的影响,现行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对秦代文学几乎是略去不讲的。甘肃地区出土的《太公庙秦公钟、镈铭文》《秦公大墓残磬铭文》《秦封宗邑瓦书铭文》《秦胭玉版铭文》《秦两诏铜权铭文》《秦诏版铭文》等考古发现,有助于学界对秦代文学的再认识。养育着秦人的是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地,秦人居于黄土高原之上,迁徙于草原林木之间,不得不承受着较为寒冷的气候。地理环境的恶劣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秦人形成了一种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特质。早期秦人在相对边远的地理空间上撒播了中华文明,丰富、改造、拓展了华夏民族的诗性精神结构,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范围。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鲜卑、羌、氐、突厥、回鹘、契丹、党项、藏、回等众多民族栖息于陇原大地。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在陇右考古中多有发现。如武都万象洞题壁,保存自北周至民国年间题壁四十余处;陇东南地区出土的仇池国墓志《姜太妃墓志颂》《杨文弘墓志》两方,为研究仇池国文学提供宝贵的文本;凉州发现的《弘化公主墓志铭》,记载了唐与吐谷浑友好往来的有关史料;武威出土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碑刻;永昌《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正面为汉文、碑阴为回鹘文;敦煌《六字真言碑》以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六种文字共同书写不同民族的“唵嘛呢叭咪哞”。这些碑刻都是甘肃地区所独有,无疑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文献,有利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甘肃省是全国出土简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陇东南的甘谷县到河西走廊地区都有简牍出土。在古代文化研究方面,简牍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先秦到秦汉时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陇右简牍是中国文化史的“硬档案”,记载了陇右地区历史文化的诸多信息;陇右简牍在中国古代书体源流的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陇右简牍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散佚典籍、作品的发现,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载体;二是陇右简牍中包含着内地与西北边疆之间文化传播、交流的丰富信息。三是对汉王朝如何从思想文化上对巩固边疆、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史料记载往往阙如,甘肃简牍发现的不少儒家经典,可以填补此方面文献的不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