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群英谱】
最急·最强·最暖
——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突击队的感人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
一支战斗的部队,不能没有突击队和先锋队。
在武汉战“疫”的32个日日夜夜里,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就成立了一支突击队。
在抗“疫”前线,他们冲锋在前,昼夜奋战。他们进驻方舱、救治患者,搬运物资、保障后勤,为整个医疗队紧张有序运行提供了坚强保障。
回到兰州隔离观察点,队伍仍然保留,工作继续开展,精神再次凝聚。
“我们要把突击队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副队长、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赵军说。
最急“赵队长”
在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中,赵军是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应急工作负责人。
2月15日,赵军接到援助湖北的命令。“行李早都打好了,回家取上就匆匆出发了!”
赵军告诉记者,出发时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是省卫健委地病办一级调研员刘刚,他是副队长。在武汉抗“疫”10天后,刘刚被调到甘肃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前线指挥部,队长由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达春和接任。
在去武汉的飞机上,急性子的赵军就与刘刚沟通,商量医疗构架、人员和组织构架等问题。
“可能是职业习惯吧,我当时考虑最多的是:我们下一步要进驻医院,如果出现一些突发的紧急情况怎么办?”
赵军的忧虑也是大家的忧虑。
为了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经过医疗队相关负责人共同商定,决定在102人的队伍中挑选年轻的男同志为骨干,临时成立一支突击工作队。
突击队成立了组织构架,赵军担任队长,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医生张雪莲、甘肃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薛继军担任副队长,队员由20名医护人员组成。
突击队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完成方舱内工作的同时,积极应对各类紧急突发事件,突击队在非工作时间保持住地待命状态,个人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接到工作通知后10分钟内到达指定地点。
“突击队为全队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赵军介绍,解决队员从方舱医院回住地消杀问题,就是一大亮点。
在突击队副队长张雪莲的建议和带领下,突击队队员很快在住地酒店院子搭建起3座帐篷,医疗队每个小组固定一个区域,从方舱医院回来的医护人员将换下来的外衣,用衣架挂在指定的位置,鞋子也放到帐篷外固定的区域。这样,能有效避免队员进入宾馆后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疗队刚到武汉,战‘疫’正是最吃紧的时候,当时物流、运输都比较困难,如果没有突击队,我们有许多工作可能会滞后。”赵军说,有不少事件都是应急突发的,比如各地的物资捐助,由于武汉封城,更多的是飞机运输,突击队队员就随时待命,到机场和高速公路收费站接运物资。
3月16日晚8点,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突然接到撤离通知,次日上午就要离开住地。
“当天晚上,我们突击队员把所有的剩余物资集中起来,进行登记整理,甚至每一盒药、每一袋棉签,都仔细清点,打包造册,全部捐赠给当地。”赵军说,整理结束已是凌晨3点多,大伙很累,但没一个人叫苦。
“我们突击队队员都很给力,每次遇到物资搬运、接送等紧急任务,我在群里一呼叫,不到5分钟,在住地休息的队员都能准时到大厅集合待命。”赵军告诉记者,抗“疫”一个多月来,突击队共出动50多次、搬运物资7000多件(箱)。
最强“F4”
在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4位平均身高超过1.83米的医生,他们都加入了突击队,4位高高大大的男生,自称最强“F4”。
“这也是缘分吧,我们4人分到一个组,感觉也很投缘。”“F4”之一、武威市凉州区医院医生陈岩告诉记者,医疗队102人中,护理人员80人,医生20人,护理人员基本都是女生,“加入突击小分队,我们4人当然是最强的。”陈岩自豪地说。
不过,后来让陈岩敬佩的是,护理队不少女队员多次申请想加入突击队。
陈岩回忆说,一天,突击队接到任务:前往天河机场接运捐赠给甘肃医疗队的物资。“当天,护理队的张茹、范丽娜两位女生居然也去了!她俩跳上卡车,与男生一起搬运笨重的物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陈岩由衷地为两位女队员点赞。
陈岩说,突击队在整个医疗队里就像一个黏合剂,把各个组很好地黏合在了一起。
比如他们这个“F4”,甘肃省肿瘤医院薛继军是胸外科,甘肃省人民医院李小奇是呼吸科,他和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的朱强都是重症医学科,所以4人配合起来很默契。
虽然自称最强“F4”,但当2月18日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时,陈岩和伙伴们还是有些紧张,4个人互相鼓励,打气。
“那天我们医疗队进舱的有4名医生,8名护士,当天的班上一下接收了60多个病人,而且一半都是突击小分队接症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陈岩说。
突击队迅速登记收治的患者,对患者情况进行摸排。“因为接症的大多都是轻症患者,这些轻症中有合并基础疾病,我们要把他们筛查出来,共排查4个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及时转到定点医院继续治疗。”
陈岩告诉记者,他们第一天进舱还发生了一个小意外:一位患者去打开水时不小心摔倒,暖水瓶摔碎划破了手指,血流不止。方舱医院没有缝合处理伤口的设备,我们就用纱布包扎处理后,立刻联系定点医院接走患者做后续治疗。
“每次进驻方舱,工作6个小时,加上来回车程和穿脱防护服的时间,接近10小时。”薛继军告诉记者,不少队员在接送回住地的大巴车上睡着了,大家已经习惯了在车上补觉。
“我们医疗队和突击小分队都是一个非常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陈岩说。
最暖“强强”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朱强,看到其他省份医疗队出征湖北的消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坐不住了,“我也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去支援他们!”
当晚,朱强就向院党委写了请战书,很快得到批准。朱强提前打包好行李,随时等待指令出发。
2月16日,朱强如愿加入到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驰援武汉。
次日,朱强加入医疗队突击小分队,第一批进入方舱。进入方舱都是倒班,如果是早班,一般凌晨3点半起床,约40分钟车程到达方舱医院,穿好防护服5点进舱,然后连续工作6小时,11点出舱。出舱脱防护服,再加上车程,到住地差不多下午一两点了。
“到住地再吃饭,算是我们当天的‘早饭’。”尽管很苦很累,但朱强很乐观。他说自己是一名党员,就应该在各方面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朱强这孩子,做的事儿总是让你暖心、让你感动。我一直叫他暖心的‘强强’。”在张雪莲眼里,突击队里的朱强,虽然不善言谈,但却是个“暖男”。“每次我要搬物资,他只要碰上,就一句话:‘张老师,我来!’然后就默默地帮着搬东西。”
张雪莲告诉记者,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撤离的时候,医疗队队员们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捐给了当地,“我把外科口罩、队旗、锦旗装在一个袋子里,自己拎在手上。”
这时候,朱强看到了,主动过来说:“张老师,我来!”就接过去背在身上。
“那是我临时找的蛇皮袋子,背上也不好看。朱强一声都没吭,一路上就一直帮我背到兰州。”张雪莲感动地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3月22日最可爱的人,欢迎回家!
- 2020年03月22日再迎最可爱的人!甘肃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抵达兰州
- 2020年03月22日“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甘肃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突击队的感人故事
- 2020年03月22日【一线抗疫群英谱】穿上防护服,武汉就是我的战场——记甘肃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