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聚智绘新景 同心谋发展——白银市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纪实

 2020/04/20/ 09:00 来源:白银日报 记者 施耀花

聚智绘新景 同心谋发展

——我市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纪实

  白银日报记者 施耀花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千百年来,汉、回、东乡、藏、蒙古等36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白银这片土地上,休戚与共、亲如一家,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文化相互融合的绚丽画卷。作为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多文化交融、多宗教并存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白银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聚智绘新景,同心谋发展。近年来,我市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来认识和对待,着眼长远,系统谋划新时代民族工作,适时启动实施创建“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行动,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浇灌“常青树”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是白银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形成的工作共识。多年来,白银市坚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先后出台《白银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白银市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各级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内容,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

  同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四大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级4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示范市创建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为年度工作重点,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推进阶段任务落实,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合力推进、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共奏“创建曲”

  民族团结和谐乐章日益响亮

  谋长久之策,方能行固本之举。白银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培育、选树、命名和作用发挥作为创建工作的推动力来抓,确保选立一点、点亮一处、示范一片,形成抓点、串线、带面的工作局面。自2016年起,全市以每年打造15个左右的市级示范单位为目标,严格对照创建测评指标进行创建,并组织在市内和县区之间、创建单位之间开展“互观互检互促”检查督促落实,通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造就了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能示范的创建“领头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层出不穷,先后已获得国务院命名的模范集体1个、模范个人3人,国家民委命名示范单位3个、教育基地1个,省级模范集体11个、模范个人28人、示范单位25个,市级示范单位 56个、示范家庭54户。2017年以来,靖远县乌兰镇红嘴村、景泰县红水镇昌林村、靖远县回民小学三家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8年,白银市被命名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已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

  同时,我市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的全覆盖、精准滴灌、文化引领、金种子、精神家园、权益保障等“六项重点工程”,着力打好契合白银实际的创建工作+红色传承“红色牌”、+乡村振兴“绿色牌”、+企业行动“银色牌”、+民族教育“金色牌”、+文明城市“特色牌”等“五张品牌”,创建载体由“六进”拓展为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军营、进窗口单位、进“两新组织”、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十进”,不断深化了内涵、拓展了外延。

  如今,各民族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族群众的血液里!

  同享“发展果”

  各族群众民生福祉逐步提高

  白银市是农业大市,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重点和难点,而居于我市自然条件差、基础欠账大、贫困程度深的一批民族村和民族人口脱贫,则是短中之短、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区域。为此,我市把实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关键抓手,推动创建活动与扶贫攻坚行动相衔接,推动创建活动与富民产业培育相促进,推动创建活动与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取得了斐然成效。

  聚焦主要分布在15个村的民族贫困人口,我市牢固树立“两个共同”思想,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户一策”要求,逐户建档立卡,各级各部门实行结对帮扶、精准脱贫模式,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走出贫困、同步小康,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全市共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投入基础建设等民生工程380项、4.6亿元,有效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2018年,我市唯一的民族乡——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实现整乡脱贫摘帽,2019年全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面退出贫困标准。

  从少数民族群众会种植、善养殖、擅长餐饮的特有优势出发,我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着力培育瓜菜、草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富民多元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肉牛产业培育壮大,饲养量达2.5万头,户均3头以上;以“靖远羊羔肉”为龙头的餐饮业星罗棋布省内外1000余家、带动就业5000多人。我市“阿西娅”“特澳特”“依禾商贸”“玉成餐饮”“菁贸农业”等企业品牌成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典型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载体。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