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杨唯伟
5月15日10时许,阳光洒在通渭县李家店乡李店村土地上,万亩示范基地内的金银花叶子愈发鲜亮,为这片黄土地增添无限生机。农家妇女三五人一组,忙着铺膜。
然而在2017年以前,这里的百姓对金银花了解甚少,多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农作物。虽说有一条河流经李家店,但这水苦咸,人喝不得,庄稼也“喝”不得,人们称之为苦水河,只能望水而叹。
当地群众进行金银花田间管理。
当乡村干部提倡大家种植金银花时,乡亲们心里有无数个问号,并不认可。李家店乡党委书记张建胜说,这也是当初最大的困难,多数乡亲的意识跟不上。
其实,经试验证明,李家店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金银花。由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出示的一份相关技术检测报告显示,该地种植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达3.6%,高于《中国药典》2015版标准。
不能让这块土地白白浪费,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和苦水河一样“苦”。
咋整?就让党员带头种植。“我们实施‘网格化’管理,党员划片负责。”张建胜说,到了2018年,有了生产效益,乡亲们就开始认可金银花了。目前,全乡共种植金银花8714亩,其中889户建档立卡户发展金银花种植业,占全乡建档立卡户的近八成。
今年62岁的崔万亿,是李店村最早种植金银花的人。“我从2017年开始种金银花。当时村干部宣传金银花的好处,说是一种中药材,可以清热解毒,还可以炒菜吃,大酒店里用得上。”崔万亿说,这些话让他动了心,当年一下种了8亩半的金银花。
心动后,就开始动心思。为了掌握金银花的种植技术,崔万亿学会用手机上网,学知识、查资料。全乡组织的技术培训,也是崔万亿学习的好机会。现在,崔万亿可以算得上金银花种植的行家里手了,“种金银花株距80公分,间距1米5”,他说起来头头是道。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崔万亿种的金银花引得“金银”来。去年,崔万亿靠金银花有了4万5千元的收入。“政府给补助,免费发放金银花苗,买保险我们只掏30%的钱。另外销路也不愁,我们采摘时,地头边就有人等着收购呢,或者多走一些路,交到村子里的清凉沅公司也成。”这些都是崔万亿的“定心丸”。尝到了甜头的崔万亿,今年又租了别人25亩地。
“我们乡已经形成了一条金银花产业链,不仅建成了万亩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还建有育苗基地和烘干厂。”张建胜说,乡里泰清园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占地50亩,一年可繁育优质金银花品种“北花一号”420万株。通过土地流转分红,泰清园合作社年带动126户贫困户分红44万元;基地常年务工人员40人,年劳务分红100万元。
金银花开金银来。如今,金银花已成为当地百姓眼里的增收“法宝”。张建胜一直记得这样一幕,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蹲或跪,在地里给合作社的金银花除草。“当时这个场景挺让我感动的。以前,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是没有事做的,也没有收入。”张建胜说。
小小金银花,让李家店乡的百姓们改变了观念,调整了种植结构,实现了由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的转变。
一念天地阔。苦水河畔的百姓,终于盼到了“甜”日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5月14日金塔:火红小龙虾 红火好日子
- 2020年05月11日瓜州:戈壁农业有种头 农户日子有奔头
- 2020年05月09日平凉市崆峒区:“巧媳妇”织出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