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第一书记成了“带货能手”

 2020/05/21/ 08:09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刘英娜

第一书记成了“带货能手”

  平凉日报记者 刘英娜

  每日甘肃网5月21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卖蜂蜜、收鸡蛋、送货上门,自打去驻村,当了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华亭市委宣传部干部张小勇就成了一名“微商”,在朋友圈卖起了村里的土特产品。只不过,他是个费时费力还倒贴钱的“微商”,又是个收获了大批点赞和下单的“微商”。

  2019年6月,张小勇被派驻砚峡乡土桥村。这里山大沟深,出行不便,不少群众搬到城区居住,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全村常住人口只剩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户。

  没劳力、缺资金、基础条件差,怎么顺利脱贫呢?张小勇入户时发现,虽然这些老人日子过得不富裕,但人人手里有活,精力允许的就养一两头牛,年龄大点的养几只鸡、养几箱蜂,谁也不闲着。鸡蛋收了,蜂蜜割了,就拿到城里去卖,但全乡只有一辆公交车,错过了点就只能干着急。

  贫困户邵李忠的儿子十几年前因意外去世,儿媳带着孙子在城里居住,常年不回家。家里除了种点洋芋、玉米外,就靠养老金和惠农补贴过日子。去年,邵李忠分得20羽免费鸡苗,老两口精心养育4个多月,母鸡开始下蛋。但由于年迈多病又鲜少出门,鸡蛋常常卖不上价,辛苦得不到回报。

  “要不我帮他们带货吧?”张小勇起了念头,他试探性与村民沟通,得到积极回应。先从土蜂蜜开始,张小勇拍摄宣传图,创作广告语,自己花钱找广告公司做设计,在网上定制包装礼盒,一本正经做起了“微商”。 

  “土桥村土蜂蜜,很土、很香、很健康”“来自大山深处的馈赠,营养美味健康”“数量有限,需要的朋友抓紧联系我”……一条条信息发出去,点赞留言的人不少,忐忑变成兴奋。这家卖出两斤,那家卖出三斤,统一包装、统一价格,比村民自己卖出的价格还高了许多。

  第一书记成了“带货能手”,村民主动找上门来,“攒下的土鸡蛋能卖不?”“快过年了,公鸡有人要吗?”但凡回城的周末,张小勇的私家车就成了小货车,他也变成了快递小哥,挨家挨户送货上门,有外地的朋友购买,还要负责快递到家。

  “就是想给群众做点事情,实实在在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张小勇说,一开始也担心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但一看到村里的情况,一想到那些老人,就非得要做点什么才能安心。虽然繁琐辛苦,但是很有意义。

  今年3月,根据组织安排,张小勇又来到了砚峡乡曹家沟村。驻村地点变了,责任心可没变。曹家沟常住人口是土桥村的3倍多,仅养鸡的农户就有32户,他们成立了思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数量近500羽,每年至少可产蛋2万只。

  由于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散养,鸡群每天有充足的时间在山上溜达,所以蛋和肉的品质要好于普通肉鸡和蛋鸡,每只鸡蛋售价可达到1.2元。但是,由于没有包装,运输就成了难题。张小勇借鉴在土桥村卖蜂蜜的经验,在网上订购了加厚抗压的塑料全包蛋托,既安全稳固、美观大方,又节省空间,方便礼盒包装销售。

  “曹家沟村纯天然散养土鸡鸡蛋,蛋香四溢口感好,营养健康接地气!”张小勇又在朋友圈卖起了土鸡蛋。贫困户邓成梨养了23只鸡,到了产蛋期,一天就能下十几只蛋,但他家离村部远,张小勇就和驻村队员主动上门收购,并且自己垫钱提前支付,让老人放心又开心。

  有了统一设计和包装的曹家沟村土鸡蛋供不应求,卖到了平凉、兰州等地,还有了不少回购订单。如今,群众家里收了鸡蛋,都主动拿到村部来包装出售。更让张小勇高兴的是,村里一些原本不打算养鸡的群众,现在主动要求政府投放鸡苗,正在养殖的还想扩大规模。“把产业发展起来,才是长久之计。”趁热打铁,张小勇做了方案,计划依托合作社,在曹家沟村杨湾社栽植香椿100亩,发展林下养鸡项目。目前,100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香椿苗木也已衔接到位,正在平整地块。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接连点赞陕西小木耳、山西黄花菜,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看到这些信息,更加坚定了张小勇的“带货”信心,“目前正在注册商标,准备把电商平台发展起来,利用互联网,销售村里的土蜂蜜、小杂粮、土鸡蛋。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基层干部更要铆足了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