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印象陇原】探访杜公祠

 2020/06/11/ 08:1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学文

【印象陇原】

探访杜公祠

杜少陵祠牌坊

碑廊

诗仙阁

杜公祠景区

  文/图 刘学文

  成县县城东南约五六里处,有峡曰“飞龙”。这里山奇草丰,水碧林茂。12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经陇右入蜀,曾在这里搭建草堂,寓居40多天,因此,这里成为诗圣辗转甘肃陇南的一个足印,后人为纪念杜甫,在居住的旧址上立祠建堂。

  据说杜甫草堂在全国有37处,最著名的当数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成都杜甫草堂。这应源于杜甫在成都住的时间最长,传说最多。

  而成县杜甫草堂的最大特点是“杜甫入蜀第一草堂”。杜甫当年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途经现在的宝鸡、天水、礼县盐官、西和县城等地到成县,此前每到一地都是住在客栈,只有到成县后才搭建草棚,真正住了一段时间。故有“天下草堂多,同谷第一家”之说。

  汽车从成县县城出发,朝东南方向前行,十几分钟便到了飞龙峡口。我们在距草堂核心约五百米的一座大桥旁边下车,步行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深深的峡谷和两边奇绝高耸的山峰,杜公祠就掩映在一片青翠的绿色之中,红墙黄瓦,若隐若现。我们继续向峡谷深处行走,前方左边一座山峰奇绝突兀,很有景致。听同行的成县朋友介绍说,这座山叫“鲁公山”。他指着山头说,是因为它很像仰躺着的鲁迅头像,你看那头发的发梢、额头、鼻子、嘴唇、下巴,尤其是上嘴唇鲁迅先生标志性特征的“一字胡”,活灵活现。他这么一说,同行的人便一齐注目,仔细端详,果然是越看越像。大家惊奇地不停拍照,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造化。

  到了杜公祠,山脚是一条通往沟里的公路,草堂景区的大门建在一个高坎之上,左右各修了一组台阶。我估计,飞龙峡在唐时,这里应是一个缓坡,诗圣杜甫手拄拐杖,往返于山林之间,采摘野果,剜寻野菜,度过了一段比较艰难的生活。

  端详大门,这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的古式建筑,檐顶青瓦覆盖,主体为土木结构,三开间房子,正面的门窗连为一体,门是四扇开,两边固定,中间双扇开合。窗子是“寿”字花翅,左右各四扇。正门的上方是一块黑底绿字的大匾牌,上书“杜公祠”三个大字,魏碑正楷,落款为“戊寅仲秋兰州徐书典”。两边有一副对联,是黑底绿字,联语为:忧社稷哀黎民侠骨柔肠有诗圣,傍凤台依龙峡山环水绕一草堂。

  进了大门,迎面是三四十级的台阶,台阶尽头矗立着一座明清风格的牌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牌坊上方正中“杜少陵祠”四字匾额,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拾级而上,便是草堂前院。

  草堂一进两院,二级台阶,前院的南北两座厢房,现在开辟为展室。沿阶再上,便是后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处。院内正中是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诗人扶手伫立远眺,似忧国忧民,形态逼真。正西为大殿,供有诗人石雕坐像,诗人的神情虽然困苦,但目光深邃,心中似乎正在酝酿疾风劲雨的诗意。亭上的“气吞江海”横匾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绝妙写照。在塑像周边,曾有8株参天古柏,一棵国槐和一丛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相传为杜甫亲手所栽,现在只剩下几株古柏。它们苍劲古老的树干和郁郁葱葱的枝叶,是杜甫草堂千百年来衰败兴盛的见证。亭边种植有一棵梅树,院后南北各有一个月洞门,南门通往后山坡,直达子美崖。

  院南北两侧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诗及历代游人题词碑刻24方,杜甫的《凤凰台》和《同谷七歌》诗篇被刻写在最醒目的位置。

  杜甫经秦陇流寓同谷,在飞龙峡结草庐和家人逗留了月余,之后即取道嘉陵江入蜀。诗圣走后,当地百姓感念杜甫在这里度过他人生最困苦的一段岁月,却写下《凤凰台》《同谷七歌》不朽的诗作。北宋时,当地秀才赵惟恭捐地,县令郭慥主事创建祠堂。历代吏民不断修葺、扩建,到如今形成了这座规模宏大、古色古香的杜少陵祠,亦即杜甫草堂,是来成县的游客饱览自然风光,缅怀诗圣遗迹的必游之地。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