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铁杆庄稼”旱涝保收
图为临夏县今年第一批赴厦门返岗复工人员欢送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赵 梅摄
“政府推、政策引、宣传促、中介送、能人带。”近年来,甘肃临夏县立足县情,把劳务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以解决群众增收难题。
临夏县扎实开展“3+1”和“5+1”两项行动补短板,促就业育产业。目前,劳务收入已占临夏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劳务产业已成为临夏县贫困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助力脱贫攻坚、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三级联动支持务工
“南京瑞仪光电公司招聘200人,民族不限,性别不限,学历要求小学毕业以上。月工资4500元到5500元,有清真食堂……”自5月27日起,临夏县刁祁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杨正峰向临夏县友好村“党群服务中心”微信群滚动发送这条劳务用工信息。
之前,友好村劳务信息员高志林已和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摸底等形式对全村有务工意愿的村民全面摸底,并将信息上传到了“甘肃省大就业系统”平台。
临夏县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22.04万人,富余劳动力12.45万人,占56%。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6.9841万人,适合外出务工且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3.5万人,占50%。
近年来,为了做大劳务产业,临夏县按照“抓培训、建基地、扩输转、强维权、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组织、服务功能,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和驻外联络站服务机构,成立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了村级劳务信息员,形成了以县劳务办为龙头,乡镇劳务站和驻外机构为依托,驻村工作队、包户干部为延伸,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劳务的工作格局。
同时,临夏县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微信群、劳务输转QQ群等各种媒介宣传作用和25个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作用,及时宣传劳务用工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把各类劳务用工信息宣传到村、到户、到人,使有意愿外出务工或计划参加技能培训人员在政策咨询、面试报名、培训办证等方面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2017年至2019年,临夏县共组织了25场次的东西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发布了52000余个用工信息。截至目前,已发布27150个用工岗位,组织了16场专场招聘会,还开展了20余场各类宣传活动。
“今年,我们已经通过向外有组织输转、当地企业吸纳、就地就近就业等方式实现输转就业10.37万人,有组织输出7.3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3.5万人,创劳务收入9.27亿元,务工人员人均创收9000元。”临夏县劳务办主任马仲云说,2017年临夏县输转10.8万人,劳务创收17.01亿元;2018年输转10.53万人,劳务创收18.13亿元;去年输转10.55万人,劳务创收21.11亿元。劳务输转对脱贫攻坚和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奖补政策提供保障
“县里不仅给我们报销了务工路费,发放了400元生活补贴,每人还拿到了3000元务工补贴。”临夏县井沟乡张家沟村贫困户马奴来说,去年和妻子报名参加了诚益光学厦门有限公司招聘,10月底就接到了去厦门务工的通知。
马奴来家里老人生病,3个孩子都在上学,只能靠夫妻俩务工维持生计。在厦门,他们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工资,且吃饭住宿都有保障。但是,今年2月,马奴来也不幸患病,不得不返乡养病,他打算病愈后再次外出务工。
“截至目前,我们承担了有组织输转人员107.23万元交通费,为赴义乌务工困难员工发放了8.6万元生活补助,3个月后还会为稳定就业人员发放稳岗奖补。”马仲云说。
为了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自2018年起,临夏县每年出台劳务奖补政策,对有组织输转到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地福建厦门思明区企业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贫困群众,统一承担体检费、交通费,统一购买路途意外伤害保险。在此基础上,按每月每人500元、最高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奖励;对输转到福建厦门和甘肃省以外第三地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贫困群众,每人一次性奖励500元。
今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临夏县制定出台了《临夏县2020年劳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了通过扶持发展牛肉拉面产业就业一批、以青藏线为主的商贸业就业一批、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输转就业一批、在州内外各类建筑工地就业一批、发展特色产业家门口就业一批、开发县内公益性岗位就业一批的“六个一批”促就业措施,进一步提高促就业稳就业的劳务奖补标准,对政府有组织输转、本地企业吸纳劳动力、人力资源公司输转等实行阶梯式奖补,对在厦门思明区企业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贫困群众一次性奖补3000元,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一次性奖补6000元,10个月以上一次性奖补10000元;对就近就地和第三地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每人一次性奖励1500元。
“劳务输转不仅让贫困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扩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马仲云说,劳务输转不仅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最好的“精神扶贫”方式。
通过实施奖补,激发了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和就地就业的积极性。通过劳务输转来增加家庭收入已成为临夏县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涌现出了尹集镇涧上村、漠泥沟乡阳洼村、黄泥湾镇阴山村等一大批通过群众劳务输出勤劳致富的“小车村”“小康村”。
拓宽渠道增加就业
“在外稳定就业的,我们会让家属做工作让他们继续安心务工,已经返乡的我们会根据他们的意愿再次输转或安排就近就便务工。”临夏县劳务办驻厦门工作站工作人员杨帆一边整理今年输转的务工人员信息一边说。
5月中旬,杨帆和同事前往厦门的7家企业,对今年输转的976名务工人员在岗及务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每年2月份至3月份,临夏县就会启动“订单式”输转,组织各乡镇向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用工企业输送青壮年劳动力从事电子科技等行业的务工人员;8月份至9月份,向河西走廊地区和新疆奎屯等地输出以文盲半文盲为主,从事摘西红柿、枸杞、拾棉花等季节性短期务工人员,让贫困群众增收。
“懒汉是挣不了钱的,只要努力务工日子就能过好。”已在浙江卓力集团公司务工5年的临夏县刁祁乡铁家村村民马录退告诉记者,他家只有3亩地种玉米,老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上学。2015年,面对贫寒家境,他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到浙江务工,没想到一干就是5年。
“你能在一个厂里干5年,收入还高,说明厂子不错,我们跟你一起出去打工挣点钱吧。”村民们找到马录退,纷纷表达想去务工的意愿。
今年5月底,马录退在复工的同时,也带着村里的9名村民一起去务工。
“能人”带动式输转是临夏县劳务产业发展的又一个亮点。近年来,临夏县树立务工能人典型,以真实事例激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热情。各乡镇涌现出一大批像马录退这样的劳务带头人和致富能人。
在这些劳务带头人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下,每年全县自谋输出从事以餐饮行业为主的务工人员达3.5万人左右。同时,临夏县还以“亲朋关系”开展劳务输转,全县每年有4万多人通过亲戚朋友介绍从事个体经商、牛羊贩运、中药材加工及青藏线商贸业。
为拓宽输转领域,今年临夏县发动3000多名包村干部、村干部、包户干部逐门逐户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改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通过“六个一批”等方式实现就业,助力增收。
下一步,临夏县将持续加强与东南沿海用工企业的联系,做好成建制输出准备;根据随时掌握的务工动态,及时引导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群众通过外出或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结合县内农村道路、学校、乡村卫生院建设、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引导附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5月22日【央视网】马银萍:搞好产业培育 力争从脱贫到致富
- 2020年05月18日【央视网】甘南:种地换肥 修路绕弯 发展生态产业
- 2020年05月12日【央视网】产业脱贫新进展:发展产业 筑牢脱贫根基
- 2020年05月07日【农民日报】甘肃崇信县西刘村绿色产业筑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