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会宁:大棚里种出幸福来

 2020/07/08/ 08:44 来源:白银日报 记者 刘建平 乔斌 吴秀娟

大棚里种出幸福来

http://pic.gansudaily.com.cn/003/006/166/00300616636_b3d3d57c.jpg

  白银日报记者 刘建平 乔斌 吴秀娟

  天刚亮,56岁的巩兴民已经在蔬菜大棚里忙碌起来。无籽西瓜刚刚坐果,他像照顾孩子似的每天都“泡”在这里,精心侍弄……随着太阳升起,大棚里越来越闷热,巩兴民脸上的汗珠不时掉落在地上。“种大棚让我脱了贫,日子有了希望,再苦再累也幸福!”巩兴民抹了把汗笑着说。

  在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小科种植家庭农场里,一个个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就是贫困户眼中的“金山银山”。

  红堡子村属靖会高扬程灌区,国道247线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但过去,这里的村民种地都是小打小闹,收入并不高。巩兴民和其他村民一样,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钱少活多,人还被拴在了地里。”巩兴民说,他和妻子还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娃娃,“哪里也去不了。”

  迫于生计,2015年,巩兴民到附近的采砂场打工,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基本上贴补家用。苦日子不好过,可文化程度不高的巩兴民没有办法,只能在农闲时,就近务工。2018年,巩兴民听说把家中土地入股,年底能拿到分红。于是,他将家中的4亩土地入股到会宁县小科种植家庭农场,10月份他拿到了合作社1800元的分红。平时到合作社去打工,每月又增加了3000多元的收入。

  捧着一沓现金,不善言辞的巩兴民兴奋地喊道:“从没想过农民能当股东,还能分红挣钱,在梦里都能笑醒哩!”

  看到巩兴民的生活越过越好,同村的刘娅娅有点“眼红”了,以前她就指着一亩三分地来养家糊口,“娃娃上学,老人看病,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9年,她也把全部生计放在合作社里。放水、看大棚,是她每天的工作。在合作社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干快两年,已经挣了6万多元钱。“现在跟娃娃还学会了上网,偶尔还逛逛网店,买点喜欢的东西。”刘娅娅说起自己浸着蜜的生活,透着高兴。

  负责农场运营的会宁陇上小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启权骄傲地告诉记者,2019年,他们通过代种塑料大棚,利用村集体发展壮大资金和党群创业基金,已经为102户贫困户分红19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28万元。“我们还吸引红堡子村及邻村120民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年人均收入1.5万元。”

  “农业合作社的‘扶贫车间’正在成为稳定就业的‘蓄水池’、精准脱贫的‘压舱石’。”记者了解到,2019年,按照市县人社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农业合作社每带动10个以上的劳动力,就一次性给20000元补助。这样也刺激致富带头人创造更多的扶贫就业岗位,形成良性循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