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兰州人,别做餐桌上的剩男剩女

 2020/08/14/ 08:22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赵文瑞 杜志超

兰州人,别做餐桌上的剩男剩女

餐厅内摆放文明用餐提示牌

  行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将在法律制定修改中作出有针对性规定

  据新华社电 如何加强立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一级巡视员张桂龙介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已将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列为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虽然有一些关于制止浪费行为的原则规定和要求,但比较分散,系统性、针对性、集成性还不够强。下一步,法工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就加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问题认真研究、深入论证,通过多种立法、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定修改中分别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我们将在具体立法工作中,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强化管理,有效减少损失浪费;特别是在餐饮消费环节,积极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长效机制。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8月13日,《兰州晚报》头版用极具冲击力和创意的版面为当天的两篇稿件《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提倡餐饮单位提供小份菜半份菜》、《职能部门邀你来说说公筷公勺怎么用?》做了导读,兰州晚报全媒体平台也在网络渠道开启强势加推模式。拒绝浪费、健康用餐的话题引发线上线下广泛讨论。

  “钱是你的,资源是全社会的”

  2019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每年为470公斤左右。中国口粮实现完全自给。拥有粮食自信的同时,我们是否就该放弃勤俭节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保持对粮食的勤俭美德,不仅仅因为它在生产中“粒粒皆辛苦”,更因为它关联到多种资源的节约再生。

  今年6月,联合国发表《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警全世界将迎来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性蝗灾的影响,今年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粮农组织7月发布的报告估计,2020年全球缺粮人口将增加1.3亿人,总数达到8.2亿人。

  每一个人每一顿餐浪费的每一点食物,聚沙成塔后就是惊人的数字。正如网友“长沙道哥”所说:“钱是你的,资源是全社会的。不管日子怎样富裕,我们怎能忘了一粒米、一个馒头的分量?”

  “剩宴”是如何被剩的?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是生产量的1/3。全球每年因食物浪费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那么在中国呢?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中提到,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

  它们如何被浪费?在流通中被浪费:粮食在运输、储存和冷冻过程中腐坏而被丢弃;食物因为卖相不佳而被零售商丢弃。在我们的面子或流量中被浪费:宴请中的食物浪费巨大、网络“大胃王”吃播秀过度消费,浪费严重。网友“草田”表示:“我发现有些吃播通过“大胃王”作秀的方式来吸引流量,这样的导向非常不好。”

  围观

  @甘肃彩虹公益:不要等待好事降临在你身上,如果你走出去,让一些好事发生,你就会让世界、让自己充满希望。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尼泊尔代表处消息,由于疫情大肆发展,尼泊尔已有五分之三的员工失业。就业困难、经济下行,部分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街头儿童已很难保证每天食物摄入需求。(备注:甘肃彩虹公益尼泊尔团队近日已经发起了“街头儿童供餐计划”。)

  @网鱼:这几年很多火锅店都有小份菜、半份菜的推广,不少餐厅的服务员也能根据用餐人数给出点餐分量的合理提示,我觉得这是一大进步。下一步,我觉得每家餐厅在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中都能加入“文明节约习惯培养”的环节,让服务人员能在点餐时给出合理提示,帮助消费者做到理性消费不浪费。

  @狗不理费家营店: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在菜品设计上我们推出小份菜,要求服务人员为客人点餐时,主动提醒按需点餐,客人用餐完毕后,主动询问客人是否需要打包。

  @金城妈妈菜:大力提倡光盘行动的同时,我们按照要求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很高。

  @草田:我发现有些吃播通过“大胃王”作秀的方式来吸引流量,这样的导向非常不好。我对吃播这种新的网络现象并无异议,但我觉得博主、网络平台和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应该更好地做好正确导向,让其健康发展。

  @老张:一直觉得宴席是食物浪费最大的,如果只是小家庭吃饭,吃完还好打包,但大型宴席上,大家出于“面子”和卫生两方面原因很少打包。不过这种现象现在有所好转,和饭店推广公筷公勺也有很大关系。昨天我刚去兰州新区参加一场婚宴,同桌的亲友主动让服务员放置了公筷公勺,结束后大家还主动商量打包了剩余的菜。

  @未来:除了大力推广“公筷公勺”这样的文明好习惯,我觉得餐厅、饭店在菜品的分量配置和上菜时间上应该更科学合理。以前订大型宴席,发现饭店对分量是否合理的分析并不在意,所以容易导致大量浪费。另外,我发现适当放宽每道菜之间的上菜间隔,也可以有效地减少餐桌浪费。

  @小土:我想说说餐厅的菜品设计问题,昨天去中天健广场的一家饺子馆发现它的菜量设置不太合理——饺子作为主食更容易饱腹,凉菜就应该设计为小分量的“锦上添花”即可,但那家店的小菜一盘两个人都吃不完。餐厅从源头上做好合理设计、消费者理性点餐才能更好。

  @马老六东瓯世贸广场店:我们专门订制了印有明显标识的公筷公勺,客人落座后按位摆放,服务员提醒客人使用公筷公勺。

  声音

  从自己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民以食为天。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在吃饭问题上,我们的确要居安思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早在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针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由此,北京30多名年轻人发起杜绝浪费、吃光盘中食物的“光盘行动”,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在餐馆,大手大脚浪费的少了,适度点菜、剩菜打包成了一种风尚;在校园、机关食堂,浪费粮食的少了,盆干碗净的“光盘侠”多了;在一些政务接待场合,大吃大喝的桌餐被简餐、自助餐取代……“光盘行动”也成了当年的新闻热词。可惜的是,近一两年,“舌尖上的浪费”又有回潮的迹象。想想也是,人情观念、面子思维是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也是一口一口省的。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粮食浪费带来的资源浪费不可小觑。我国有14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节约粮食,那加在一起节约出来的是一个巨额数字。联合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世界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大好局面下,我们越要时刻铭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我们也承认,国人有个传统,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肯定是要盛情款待的。现在我们提倡餐饮服务单位提供小份菜、半份菜,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既可以让朋友多尝美食、尽兴而归,又没有浪费,何乐而不为。当然,随着节俭观念的深入人心,七碟子八碗子也可能会让客人身感不适,反倒不好。在真正有素养、有文化的人眼中,奢靡与浪费,恰恰是丢份儿、丢面子的行为。有人就一针见血地说过,对于那些餐厅的经营者和服务员来说,虽然您是“豪客”,大大地照顾了他们的生意,但是转过脸去,没准儿他们还会在私底下议论您“人傻钱多”……这两天,“央视批有的所谓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成了热搜,就说明了一个道理,这种消费导向真的是令人发指。

  《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让勤俭节约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小马飞刀

  ■记者随笔

  “按需点餐,文明用餐”“文明礼仪进餐桌,节约风气进人心”如今在兰州市大、小餐馆、学校食堂的餐桌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桌签。作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兰州市市场监管局每年都会组织媒体、邀请各界代表对文明餐桌情况进行明察暗访。记者在之前的采访中发现,随着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餐桌浪费的情况日渐下降,合理点餐、餐后打包的节俭之风盛行。

  统计数据显示,兰州市餐厅文明餐桌提示牌的设置率达到100%,从去年10月份开始推广的公筷公勺分餐制落实情况较好,目前全市95%以上的大型餐饮单位已落实公筷公勺分餐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文瑞 杜志超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