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搬迁·乡村游·产业——泾川唱好脱贫攻坚“三本戏”

 2020/08/17/ 0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叶海 李满福 施秀萍 朱宇鲲 通讯员 任新红

搬迁·乡村游·产业

——泾川唱好脱贫攻坚“三本戏”

乡村旅游使泾川成了网红打卡胜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叶海 李满福 施秀萍 朱宇鲲 通讯员 任新红

  6月的泾川,山河美丽。

  ——搬出朱家涧,天宽地阔;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可白家村人今天吃上了“旅游饭”;

  ——家里有养的,树上有长的,牵住产业的“牛鼻子”,才能摘上“好果子”。

  ……

  行进在脱贫攻坚路上,泾川人步履坚定。易地搬迁,乡村旅游,牛果产业,县上动的心思最大,想的办法最多,也是干部群众最关心的话题。

  无论在村社、乡镇,还是县城,无论是点上,还是面上,所见所闻,大家都说这“三本戏”唱对了。

  搬出去,还要稳得住

  七梁八坡山套山,是老支书朱存录对朱家涧村的概括。

  在“朱家涧移民新村”的展板前,老支书指着一张翻拍的照片说,抬头是山,低头是山,朱家涧就“夹”在这个山旮旯里。与“老庄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村里人住上了新楼房,和城里人一样。老朱说,虽然搬下山了,但庄稼人也没丢下庄稼活,而且致富门路更广了。这不,村里的富余劳力最近一直加班加点,忙着为发往天津武清的“甜瓜直通车”装箱、打包。

  朱家涧村属泾河北面山贫困片带深度贫困村,是省上确定的重点挂牌督战村。由于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县上决定对朱家涧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去年3月,村里老少搬上了新楼。

  搬出来,还得稳得住,能致富。为此,王村镇从王村村流转了315亩土地,建了235个蔬菜大棚、13座日光温室,组建了王村镇绿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给朱家涧的乡亲们提供了新的“庄稼活”。村上又在中塬村流转土地18亩,建成300头规模的“平凉红牛”养殖场,有些还通过输转劳力,就近就便安排村民就业,多渠道实现增收。

  48岁的朱惠平,以前种大葱,但广种薄收,一年到头也没啥收入。现在搬下来后,他一口气承接了15个大棚,种植甜瓜、黄瓜、西红柿、豆角等。这些天,他和妻子早上5点多就出门了,忙着给甜瓜苗掐头。“再苦,心里高兴。”朱惠平说,新鲜蔬菜已经有好几批进了超市,上了大家的餐桌。甜瓜搭上了发往天津的直通车。虽然没细算,但收入肯定不差。

  在移民新村做保洁的村民王永海说,一年下来能领6000多元的工资,空闲的时候就在蔬菜大棚园区打短工,生活很充实。“村文化广场上,每天晚上有跳广场舞的,还有唱秦腔的。大家的精神状态变了。”村民郭小兰说,原来条件差,山高路远,吃水一直要用驴驮。家里种的大葱、粮食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搬出来以后,有了自家的大棚,收入也变高了。她的丈夫朱成怀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社上班,每月能领到3000元工资,3头牛还在合作社入了股,每年分红3650元。

  驻村干部杨苍龙说,为了让群众真正鼓起“钱袋子”,村上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在迁出区规划种植核桃杂果经济林1160亩,并间作套种了大葱、黄豆等农作物,解决了贫困群众短期增收问题。

  泾川县委书记吕鹏举说:“实施易地搬迁,关键是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据介绍,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十三五”期间,泾川县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3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635户6563人,搬迁入住率达到100%。16个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项目中,朱家涧村迁出区杂果经济林建设等7个项目全面建成,里口村易地搬迁安置区黑河桥梁及引线等9个项目正在实施。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