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见证光辉历程 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肃北让非遗活起来

 2020/09/14/ 09:39 来源:兰州晚报 通讯员 朱蕊 记者 刘学智

见证光辉历程 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肃北让非遗活起来

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展示 

  秋天的肃北草原,奶茶飘香、牧歌悠扬,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绿油油的草原上,蒙古族祝赞词、长调响彻穹野,蒙古族男儿马背上的欢呼声不绝于耳,搏克手颈前的彩色丝带随风飘扬,尽显民族风情……在刚刚结束不久的酒泉市肃北县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上,肃北各族人民群众,在共同见证七十年走过的光辉历程的同时,集中展示了肃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以鲜活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庆祝自治县成立七十周年县庆开幕式上,身着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蒙古族传统服饰走秀,展示了肃北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服饰文化。2008年,肃北蒙古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绚丽多彩的雪山蒙古族服饰文化,2005年7月1日,肃北启动了“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雪山蒙古族服饰日”活动,将每周三定为“民族服饰日”。如今穿民族服饰已逐渐成为日常化和“新时尚”。

  现年61岁的蒙古族妇女娜仁其其格是肃北蒙古族服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娜仁其其格自小跟随奶奶做传统蒙古族服饰,是该传统服饰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说:“雪山蒙古族服饰是肃北蒙古族民众在长期游牧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喜欢传统服饰,今后还将加大对传统蒙古族服装、饰品、工艺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和研究,将民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流行服饰相结合,创新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服饰。”

长调表演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喜迎县庆,祝赞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专门为70周年县庆创作了新的祝赞词。山西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祝赞词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口头形式世代传承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之一,它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祝赞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阔丰富,从牧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各种节日盛会到婚丧嫁娶;从蒙古包到一个个生产、生活用具,都有一定的祝福与赞美。”

  肃北县蒙古族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山西,1958年10月出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学习和挖掘整理肃北蒙古族祝赞词的同时,在家里开办了一个肃北蒙古族长调技艺传习所。传习所建成使用10余年,多年来山西一直致力于挖掘研究整理肃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详细搜集整理,出版了《肃北婚礼习俗》、《肃北祝赞词搜集》等,并无偿培养出了20多名能吟诵肃北蒙古族祝赞词的传承人,打算今后在学校开设祝赞词课程,举办集中培训班,以传授祝赞词的内容、吟诵方式等,以使肃北蒙古族祝赞词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肃北蒙古族服饰、肃北蒙古族长调、马头琴制作技艺、马上用具等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通过走秀、或通过舞蹈、歌曲等形式,一一搬上舞台,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肃北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合力上下功夫,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非遗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获批。截至目前,肃北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9项,已公布的代表性传承人共74人。同时,肃北立足当地主要景区特点,采取景区+“非遗”、教育+“非遗”、文艺精品+“非遗”等载体,将“非遗”推进景区、借助更大的舞台提升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度和影响力,“非遗”成为肃北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讯员 朱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学智 文/图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