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甘肃行系列报道之三——丘陵沟壑“拓”出脱贫坦途

 2020/09/17/ 08:16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付雅 李昊 蒋欣然

  农民日报记者付雅 李昊 蒋欣然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定西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是黄土高原与西秦岭交汇地带。这里降水稀少,丘陵沟壑纵横,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生活在黄土沟壑间的定西人,长期与贫困进行着不懈抗争。

  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定西不断传承与发展,用奋斗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苦干、实干成为摆脱贫困的最好注脚。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决战的关键阶段,定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殷切嘱托,以更严、更实作风出战,紧紧锁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铿锵前行、勇往直前。

  千年药乡绽活力

  “药材销往全国各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去年的营业额超过了800万元。”岷县茶埠镇甫里村党支部书记王万文对记者说,2017年5月,他联合村民在村里创办了岷县隆兴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3年多来不断发展壮大,去年5月,合作社与茶埠镇其他4个合作社成立了岷县茶埠益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信息共享和联合推广的方式抱团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领乡亲发展产业。

  “厂子没建起来的时候,我只能在家带娃,现在我和丈夫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了,挣得还不少呢!”甫里村村民包李强说。

  被誉为“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的岷县,因特殊的高寒阴湿气候环境,孕育了当归、黄芪、党参等238种优质中药材,是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岷县也开出了战胜贫困的特色“药方”:产地道地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集约化、产品品牌化。

  据了解,近年来,岷县抢抓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以“道地、绿色、生态”为核心,以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狠抓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三大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并着力构建“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体系,打造“龙头企业+扶贫车间”产业模式,有力助推了全县的脱贫攻坚。

  “至2019年,隆兴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累计带动1203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局局长路建民说,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下,更多的村庄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特色产业添动力

  “建设田园综合体,村里变美了,我们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去年以来,通渭县常家河镇村民马启明再也不用外出奔波打工了。

  马启明所说的田园综合体,是当地于2019年引进甘肃锦华集团和广东珠海福兴德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集农业示范、生态教育、产业培训、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通渭常家河福兴德田园综合体项目。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引导贫困户将农特产品转化为绿色旅游商品,走‘以旅扶贫、以旅富民’的新路子。”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海增说,为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了以孝道教育为主题的孝行天下广场,并计划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山楂,配建登山观景体验区,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让游客在感受乡土文化的同时,吃农家菜、摘农家果、住农家屋。体验式、参与式的生态旅游新模式帮助周边农户实现就近务工,也实现了镇内土地和特色产品的提质增效。

  村庄变美了,产业变强了,村民变富了。正如记者在常家河镇采访时看到的一样,近年来,通渭县通过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构建了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新能源、劳务“六大特色产业”增收体系,实现了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贫困户都有脱贫主业。目前,草畜产业已在通渭县遍地开花,该县东北部和西南部8个乡镇果品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中南部9个乡镇的花椒和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光伏产业覆盖了所有贫困村。

  新居家园展魅力

  “现在住的房子好了,我除了顾自家的地之外,还能抽空到附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干零活儿挣些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站在去年9月刚搬迁入住的新房前,通渭县李家店乡李店村村民陈呁迪满足地说,“以前一家6口人挤在只有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吃的是窖水,孩子每天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还要经过一条小河,每天我都很担心,现在搬到这里,他们走10分钟就到学校了。”搬进李店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陈呁迪和另外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刻着“耕读第”3个字,院落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一排排整齐洁白的房子与背后土黄色的大山形成了鲜明对比。李店乡党委书记张建胜介绍:“以前村民们居住分散,交通闭塞,自来水入户的成本特别高。村里统一规划后,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如今自来水已经全部入户,污水直接排到污水管网里。”

  记者看到,陈呁迪新家所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地势平坦,距离乡主街道1公里,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张建胜说,为帮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实现稳定脱贫,乡里在安置区采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十三五”期间,通渭县像陈呁迪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梦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2765户1.35万人,截至目前,全县有2796户1.36万人搬迁入住,实现了应搬尽搬,旧房拆除率达100%。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通渭县为搬迁群众配套光伏电站8232千瓦,建设养殖暖棚1656座,落实补栏养殖924户,大力扶持发展金银花、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在新家园脱贫致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