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贫困山乡的脱贫“蜜”语

 2020/09/17/ 20:31 来源:新华社甘肃频道 记者郎兵兵

  新华社兰州9月16日电题:贫困山乡的脱贫“蜜”语

  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入秋时节,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漫山遍野的中药材花洁白素雅,吐露芳华。

  从哈达铺镇出发,顺着一条山区公路行驶约3公里,路边掩映在一片杨树林里的小院落,便是57岁的脱贫户李财生养蜂“生财”的地方。院落里一排排蜂箱整齐摆放,蜜蜂在林间穿梭飞舞。

  药材花开引蜂来。宕昌县是甘肃省8个未脱贫县之一,这里山势险峻、谷深林密,是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的适生区之一。每年6月开始,满山满谷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渐次开花,形成了长达4个月的花期。李财生便从宕昌县南部沙湾镇雅园村的家中出发,带着300余箱中蜂,一路向北循着花香,来到80多公里外的哈达铺镇“赴约采蜜”。李财生说,这几年,宕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养蜂人的“蜜田”也越来越广。

李财生和妻子郭刘香打开蜂箱察看蜜蜂情况。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第一次“邂逅”中蜂时,李财生怎么也想不到,小小“土蜂”会改变自己的贫困命运。

  30多年前,李财生一家8口仅有几亩耕地,种完地就去打工,长期高强度的劳作,让他身体不堪重负,看病吃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本就贫困的家庭越发窘迫。

  听说土蜂蜜有助于身体恢复,家人就四处找蜜。“那时候蜂蜜不好找,而且很贵。一斤10元钱,顶两天工钱。”李财生舍不得买,四处苦苦寻觅。直到2000年的一天,他意外发现,自家房顶上一个废弃的木箱里,竟然“入住”了一窝土蜂。就这样,李财生开启了养蜂人生。

  短短几年时间,李财生养的蜂群逐渐壮大,而他自己不仅身体好转,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人。产蜜时节,邻里乡亲都会带着瓶瓶罐罐来分享这份“甜蜜”。“养的蜂多了,产的蜜自己吃不完,给亲戚朋友送一些,还能卖掉一部分补贴家用。”李财生说,悉心照料蜜蜂的日子,他的心情变好了,身体恢复得也快了。

  尝到了甜头的李财生,想靠养蜂干一番事业。可蜂群数量扩繁到50群左右就跑的跑、死的死。他意识到,要养好蜂,就要学好技术。

  就在李财生苦恼的时候,宕昌县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优质蜜源不断扩大。宕昌县因势利导,发展“空中农业”中蜂养殖,加大对蜂农的扶持和培训力度。2015年,作为首批受益农户之一,李财生学会了蜜蜂的四季管护、病虫害防治及人工繁育等技术。将老式蜂巢全部换成了活框蜂箱。仅一年时间,他的蜂群就扩大到200群,产出1000多斤原蜜,附近3个村的村民吃上了他家的“土蜂蜜”。

这是宕昌县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宕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6年,李财生在村里成立了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走上了规模化养殖道路。蜂群也不断扩大,最多时达到500多箱。

  为了守护贫困山乡的甜蜜希望,宕昌县把蜜蜂养殖作为重点扶贫产业之一,构建了以宕昌县兴昌蜂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村办养蜂合作社为主体,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建立了“甜蜜”带贫模式,解决了困扰农户的销售难题。

  “去年我家产蜜2000多斤,绝大部分由兴昌蜂业公司保底收购。”李财生说。

  兴昌蜂业公司按照保底价统一收购村办合作社和农户的蜂蜜。自2019年7月以来,公司已带动养蜂合作社287家,带动贫困户7900多户。

  解决了“卖难”的后顾之忧,优质的中药材蜜源又提升了蜂蜜价格,蜂农们干劲十足。

  “对蜂农来说,一年之计在于‘秋’,秋天扩繁好了,第二年蜂群就旺盛。”眼下正值蜜蜂秋繁关键时期,李财生和妻子经常天蒙蒙亮就起床,一直要忙到天黑。他说,忙不怕,穷才可怕。近4年来,通过追花逐蜜,李财生平均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现在日子过得就像蜜一样甜。”

  目前,宕昌县中蜂养殖产业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带动养蜂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如今,一群群蜜蜂和养蜂人正奔波在宕昌贫困山乡,追逐繁花,酿造脱贫致富“蜜”。(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