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陇上评论】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

 2020/09/17/ 23:01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孙朝武

  孙朝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工作的导向。抓落实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工作、促进落实的过程。因此,抓落实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通过研究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首先,要顺时应势,正确认识问题。俗话说,“疮疤见光易好,伤口捂着易烂”。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敢于直面问题、正确看待问题。讳疾忌医,往往会使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个别问题蔓延成普遍性问题,容易解决的问题演变成老大难问题。

  对景挂画客观看。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工作的推进、事业的发展,总会遇到很多难题需要破解。面对问题和困难,必须端正态度、积极正视,既不能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把大问题说成小问题,把小问题说成没问题,也不能畏难退缩、灰心丧气,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通盘考虑全面看。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现象往往还具有多变性。如果看问题只观一隅、只察一面,就可能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工作中,很多问题从表象看是点上的问题、具体的问题,实际上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由点及面、整体把握,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否则,仅仅就事论事、就点抓点,难免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

  知机识变发展看。“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实践在不断发展,问题在不断变化。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考虑到这种发展。要从好中看到忧,越是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反思不足,不能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要从危中把握机,坚持辩证地分析形势、辩证地对待困难,因势而谋、迎难而上,找到化危为机的对策,取得转为危机的成效。

  其次,要寻幽入微,精准发现问题。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一经发现,就具备了探索问题答案的条件。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发扬“啄木鸟”精神,练就发现问题的“强喙利目”,凿开表象,深挖病灶,把问题找到找准、找全找实。

  对标政策文件找问题。政策文件是抓落实的标尺,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不学文件、不懂政策造成的。要对照政策文件,逐条逐项检视分析存在的问题,既查找工作任务、工作进度方面的问题,又查找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既查找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问题,又查找影响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既查找政策落实“挂空挡”的问题,又查找突破界限“乱作为”的问题。

  对标群众期盼找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工作效果好不好,归根结底是群众说了算。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脚步“向下走”,眼睛“向下看”,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运用入户访谈、蹲点调研、随机抽查等方式方法,“下深水、抓活鱼”,认真听取群众真实反映自己的所思、所忧、所怨、所盼。

  对标先进典型找问题。“见贤思齐,仰圭璋而有地。”先进典型是可学可比的榜样,是对标找差的参照。要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对照查找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思想状态、理念思路、办法手段、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逐项反思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是什么,继而补齐短板、破解难题。

  最后,要见底见效,务实解决问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发现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强化求解思维,在“实”“准”“硬”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解决问题,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思想要实。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要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要树立实干实效的导向,把矛盾有没有化解、工作有没有提升、现状有没有改变,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解难题、抓落实上。

  措施要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情况不同,存在的问题更是千差万别,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现状、性质、特点、成因,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科学判断趋势、抓住主要矛盾。

  作风要硬。作风过硬,工作才能过硬。要敢啃“硬骨头”,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抓,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见到成效不罢休。要敢打“攻坚战”,对长期形成的“硬土”、短期看不到效果的“冷灶”,要持续攻坚、跟踪问效。要敢趟“深水区”,既解决问题又挖掉病根,既完善措施又建章立制,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