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全
国庆将到,旅游高峰即来。不少人点开手机App,寻找心仪的景点和酒店。然而,有人发现,同样酒店、同样时段,老用户明显要多花钱。为防止“大数据杀熟”,相关部门出台新规。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近年来,大数据在消费领域的应用一骑绝尘,不仅最大程度地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消费条件,也让“千人千面”“个性化服务”等消费新模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极大释放了消费潜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商家以更高价格来忽悠老客户的“杀熟”现象。
“大数据杀熟”,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又消弭了消费环境的应有正能量,必须坚决遏制。10月1日起施行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对此说“不”,无疑让消费者对终结“大数据杀熟”乱象有了更多期待。
“大数据杀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赤裸裸侵犯,消费者完全可以依法维权。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如果不用多部手机下载APP来“货比三家”,往往很难固定商家“杀熟”的证据。商家的“杀熟”伎俩即使被识破,也可用“对新客户有优惠”的借口来搪塞。特别是在商家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时,消费者要证实商家的“杀熟”行为利用了大数据,更是难上加难。
“大数据杀熟”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惩戒没有痛感。《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对此行为的处罚最高仅为3万元,而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3万元或50万元的罚款,对于已获得高额利润的不良商家而言,违法成本不过是九牛一毛,很容易让其滋生“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侥幸,显然不利对“大数据杀熟”的有力遏制。
消费者维权举证难也好,违法成本低廉也罢,归根结底,都反映了当前规制“大数据杀熟”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的尴尬。尽管《电商法》对“大数据杀熟”已有相关禁止性规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对于在线旅游的大“数据杀熟”也有了更详细的规定,但对于商家“杀熟”行为的判定仍停留在原则性的宣示层面。
同时,如何举证、谁来举证的问题也没解决,不但让消费者维权极易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也明显增加了执法成本。尤其是处罚额度的偏低,更容易让执法的威慑效果不彰。所有这些,都凸显了进一步完善法律的紧迫性。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面对不良商家钻法律漏洞而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势头,进一步完善法律,应成共识。具体而言,既要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出台具有操作实务性的认定标准,又要对消费者维权和执法中的举证难实行“举证倒置”制度,同时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只有全方位套牢法治“紧箍咒”,并辅以严肃执法,才能真正让“大数据杀熟”无所遁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