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黄土坡上依然草木翠绿,云杉、油松、樟子松等植物长势喜人……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中川村张家湾的南山上,入眼的景色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大一样。
来之前听说过,这里曾是个黄沙满地、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十年九旱,往年植树造林的效果并不明显。
“那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的山上也是绿油油一片。造林让生态变好了,降雨量也变多了。”家住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寺湾社的刘淑梅是这里的务工人员。她告诉记者,自从2017年,“福州林”项目开始以来,南山的山头绿了,生态好了。
“福州林”项目是福州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根据定西当地严酷生态环境状况,探索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模式,通过开展生态扶贫,综合治理定西市水土流失现象,实施生态修复,促进项目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进行前期项目的规划设计时,我们尤其注重树种的多样性,改善林分结构,层层截留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生态功能提升,比如采用针阔混交的模式,尽快让它们形成森林环境。”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张国防说,目前种植的树木成活率高达98%,树苗生长快,达到了1年抵3年的造林效果。比如,云杉半年时间内平均生长60至70公分,最多高达1米左右。而在定西,当地树木种植一年只能长20公分。
据统计,3年来,福州帮扶定西建设生态林超过11000亩,共进行了4期的项目建设。昔日荒山秃岭变得满目清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科研、科普、发展林下经济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郊野型森林公园和定西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基地逐渐成形。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福州市还进行产业扶贫,总结出了生态扶贫和群众需求相结合、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等科学性、创新性的经验,为定西林业生态建设总结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造林经验和生态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生态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生态林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主导,还要让老百姓广泛参与进来,让老百姓富起来,生态建设才可持续。”张国防深有感触地说,“在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要注重产业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将林果、林草、林药、林蜂、林旅等模式相结合,形成生态扶贫产业链条,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刘淑梅曾是当地的贫困户,她从“福州林”一期项目建设开始到这里务工,到现在已经参与完成四期项目。一年下来,收入也有3万多元。刘淑梅告诉记者:“干的活多了,收入也多了。以前家里没什么经济来源,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生活实在是困难。现在,我爱人也在这里工作,一年也能挣个4万多,我们两人加起来一年有8万多收入,我们家也算脱贫了。”
还有很多像刘淑梅这样通过“福州林”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据介绍,“福州林”建设以来,吸纳贫困户参与退耕还林、植树务工、营林管护等工作,让他们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生态林一至四期项目建设中,退耕还林补助惠及11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633元;带动9户贫困户育苗21亩,每亩增收1655元;共吸纳390户贫困户参与造林务工,户均收入3280元;向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益性护林员岗位,户均增收8000元。
3年来,福州市创新扶贫思路,将生态扶贫打造成为定西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实现了定西增绿和增收、生态和生存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定西市林业局局长张亚勤表示,“这样的造林理念和技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这是我们定西造林质量最好、科技含量最高的生态林。”(薛志伟 叶骅婷)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27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陇西:手机里念出“致富经”
- 2020年09月27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甘肃东乡:“健康扶贫”解民忧
- 2020年09月27日【中央媒体看甘肃】专家聚焦异质材料新技术:校企合作解技术难题
- 2020年09月27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马家窑:陶艺教育列入校本课程 让千年文化“活”起来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