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敦煌:“屋”尽其用 书香飘“大漠”

 2020/10/10/ 09: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记者 何香利

敦煌:“屋”尽其用 书香飘“大漠”

  近年来,敦煌市黄渠镇代家墩村着力打造服务平台,让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免费阅读、听书、看短视频,学习种养技术。图为种植能手魏军魁在农家书屋查看葡萄种植宝典。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如今,“农家书屋”已在敦煌大地扎根发芽,枝繁叶茂,书香扑鼻。

  “趁着葡萄刚摘完,过来看看书,学点葡萄园采摘后的管理技巧,为自己充充电。”日前,记者跟随甘肃省“书香扶志·阅读扶智”——农家书屋助力脱贫攻坚采访团走进敦煌市黄渠镇代家墩村,随处都能听到关于“农家书屋”的话题。

  窗外吹拉弹唱,室内静谧悠然。在代家墩村农家书屋,书架、图书、盆栽、桌椅等色调优雅和谐,走廊过道随处可见富含敦煌元素的挂画及书画。阅览室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孩子们聚精会神,或写作业,或读动漫,或看童话故事......

  丰富馆藏 提升农家书屋“软实力”

  “小朋友,拿好你的绘本!”“敦煌故事在右侧第二个书架第三排。”“来还书了,今天要借阅哪方面的书籍!”农家书屋管理员周晓琴正忙着招呼读者。

  “农家书屋里每天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新学生’。”周晓琴说,“马上又到一年农闲时,前来看书的人会越来越多了。书一天能借出十几本,尤其是科技方面的书籍很‘吃香’。”代家墩村农家书屋占地近5000平方米,2018年建成,是集图书借阅室、图书阅览室、自乐班活动室、活动大厅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为解决农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我们把书屋与图书馆分馆建设结合起来,方便图书电子化借阅管理,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周晓琴说。

  目前,书屋存有13类图书,共计1.3万余册,灵活开放,便于村民借阅,农家书屋已成当地农民精神文化的乐园。

  数字化升级 变书屋成农民“行走的图书馆”

  近几年,敦煌市引进“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免费阅读、听书、看短视频,学习种养技术,让农家书屋变成“行走的图书馆”。

  “这个电子图书太实用了,它是我们农民掌握致富本领、获取经营门道的‘导航仪’。”黄渠镇清水村村民魏军魁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农闲时节,他经常到农家书屋看书,揣摩拉枝修剪疏果技术。今年7月,他种植的葡萄树遇“霜霉病”“红蜘蛛”等病害,都是通过手机App搜索资料,经过视频、图文对比症状,进行防治。

  魏军魁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也是电子书屋的获益者。去年,他流转了103亩土地,创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扩大葡萄、小拱棚瓜种植,效益可观。

  和魏军魁一样,通过农家书屋获取经营门道的还有黄渠镇代家墩村村民党立文。

  党立文是一名养羊户,农闲时就来农家书屋取“养殖经”。他一边查阅书籍,一边浏览信息网站,查阅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走势、品种引进和养殖技术,还不时把一些重要信息摘抄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和村里的养殖户分享。

  “农家书屋就是我们农民学科技、巧致富的‘参谋部’,让我过上了‘洋’日子。”党立文边说边打开手机一个微信群,“为了与同行沟通信息,我加入了这个有不同地区肉羊养殖专业户的群,群里每天都在交流养殖经验。”

  创新实践 打造敦煌文化学习传承的实践所

  农家书屋的内涵不仅仅是提供读书看报的阅览场所,更是满足农民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为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文化“口味”,敦煌市黄渠镇将农家书屋打造成有特色、聚人气、接地气的镇村文化“会客厅”。

  “现在大家走进的是活动室,平时镇村两级会在这里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微型党课、政策宣讲、道德教化、法律、农业科技、保健知识等宣传培训活动。”黄渠镇党委书记祁晓花说,“同时,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种养技术培训、体育赛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我在这里当管理员,不仅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还学习剪纸、敦煌舞......”管理员周晓琴开心地说。

  “敦煌的文化世界有名。我们定期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为机关干部、群众、学生开展陶艺、雕刻、剪纸、敦煌舞等培训,将农家书屋打造成弘扬敦煌文化的课堂,让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了解敦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祁晓花指着非遗活动室陈列的一件件作品自豪地说。

  祁晓花说,目前镇上黄渠中学依托书屋非遗工作室在这里学习,采取“书屋+学校+手工艺人”模式,带动学生进行木板刻画、手工彩陶、农家装饰画等手工艺的制作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体验,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学习了解敦煌文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