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东乡县布楞沟村的春天

 2020/10/20/ 09: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葛学忠

布楞沟村的春天

村民马麦志在修理村里的自来水管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葛学忠

  东乡县布楞沟,7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让这片土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站在南山“喜鹊梁”上俯瞰,布楞沟村阳光灿烂,天蓝山绿,小山村的景致历历可见。山下一条东连兰州、西达县城的二级公路穿沟越谷。路南边,村委会、村小学、幼儿园依次排开,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路北边,精致的小广场、扶贫车间整整齐齐;北山平台上,红墙灰瓦的崭新民居绿树掩映,不远处一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蓝光闪耀。通村公路蜿蜒如龙,连起新农村与外面的世界。田垄林地生机盎然,鸟儿飞舞在绿树枝头、农家屋檐。

布楞沟全貌

  山欢水笑布楞沟

  生活在布楞沟的村民,曾长期处在贫困的“悬崖边”。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实现了脱贫,总书记的嘱托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2015年,布楞沟村史馆建成,截至今天接待了近10万名闻名而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而7年前,这里曾是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的家。

  “白土路、漏雨房、水比油贵”是马麦志脱口而出的介绍词。马麦志说:“那时候我们条件就差得很,种庄稼着呢,一年下来(收入)就是个三五千块。吃水头疼得很,毛驴拉上,一桶水驮上来得120元,得一个小时。”布楞沟村村民马仲成说:“几年前,我们去达板10公里路,最宽的一米,走着下去走2个小时,上来2个小时,10来斤东西还背着呢。”

  交通不便、严重缺水,村里80%的危房,95%的贫困户,这个曾经的偏远特困村在“悬崖边”摇摇欲坠。

  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贫困户马麦志,当时马麦志在这里已经生活了40多年,吃水难,行路难,靠着几千元的年收入养活一家五口是马老汉心里最深的记忆。如今,马麦志已经在建成的新农村里生活了6年,2014年,他家吃上了自来水,通上了硬化路,6年来,家里不但添了孙子,年收入也达到了四五万元,马麦志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马麦志家,一拧开水龙头,洗衣、做饭、养羊养牛用水的难题都解决了。如今,马麦志当上了村里的水管员,定期骑摩托检查村里的供水设施。他说:“做这个工作,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缺水缺怕了。哪里挖了管子破了,给村里汇报一下,工程队就会及时来修。”

  2014年,中国石化援建通村的22公里水泥路正式通车,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20年1月,穿村而过的折红二级公路,更是打通了布楞沟外出的“动脉”。

  布楞沟村村民马仲成说:“现在去达板15分钟,经常去着呢。”布楞沟村村民马哈吉者说:“现在的老师都讲的是普通话,看见陌生人一点儿也不害怕了,我们文化程度也在一天天提高,你说你坐在家里面只想着政府给你送钱,那是不可能的。政府给你支持了,后面就要靠自己了。”马麦志说:“水通了,路也好了,现在比以前的生活好很多了。”

扶贫车间里员工们加工油馃馃

  产业花开布楞沟

  路通了、水来了,乡亲们住进了新房。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一系列扶贫政策,唤醒了布楞沟村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传统种植的小麦、洋芋到经济价值高的木耳、金银花,从饲养耕牛到养殖商品牛羊,从解决温饱到发展农家乐,多元化产业让布楞沟群众稳定增收。

  马大五德是土生土长的布楞沟人,为了生计,17岁便离开村子在河西走廊帮人养羊。2014年,在外“漂泊”15年的马大五德回到了布楞沟。那一年,临夏州和东乡县把养羊为主的养殖业确定为主导富民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在布楞沟村对口帮扶单位中国石化、碧桂园集团等的帮助下,他办起了一座占地25亩、拥有6栋暖棚圈舍的养殖场,实现了小时候的“厂长梦”。马大五德第一批养了850只羊,随后陆续扩大规模,最近一批养了3200多只。

  马大五德还成立了东乡县布楞沟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2020年9月,又成立了东乡县养殖产业协会,他将带领东乡所有的养殖合作社抱团发展,让更多的乡亲们靠养殖致富增收。

  一人富不算富。经过几年发展,马大五德的养殖场为村民树立了致富的信心。马成吉家就是他的合作社28户社员之一,马成吉除了年底分红,平时和父亲在厂里边学技术边打工,一年下来能挣四万多元。47岁的布楞沟村民马建英负责一个养羊合作社5年多,在政府的帮助下,他500㎡的羊圈可养殖300只羊,年产值超过20万元。

  同样,和马大五德前后返乡创业的,还有研究生毕业的马娟。从创业那天起,马娟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东乡女孩改变现状”。2018年,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她建立了“巾帼扶贫车间”,带领村里的妇女制作家乡特产“花馃馃”。马奴给也是第一批被她说服来厂里上班的工人。国庆中秋双节前,她们加班加点赶制了30多万元的订单。扶贫车间成立以来,订单销售量突破了700万元,共带动了160多名建档立卡户妇女就业,每人每月可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同时带动周边粮油、农副产品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

  布楞沟村逐步形成的各个产业,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1624元增至2019年的7218元,他们致富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如今,这个崭新的小山村处处展现着活力:南面山台上的养殖场里牛羊满圈;种植大棚里木耳正在吐露嫩芽;北面山上的经济林绿意盎然,山下扶贫车间里热火朝天,村史馆里游客熙熙攘攘,农家乐也变得热闹起来。

布楞沟小学

布楞沟小学的孩子们

  书声琅琅布楞沟

  7年来,中国石化定点帮扶东乡县,援建了石化中学、布楞沟小学、龙泉镇中岭小学、达柴小学等7所学校,让东乡孩子就近入学。在村子西头,削山平地新建的布楞沟小学拔地而起。漂亮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成为村里最亮丽的风景。如今,布楞沟小学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已经成为全县条件最好的小学之一。7名老师办起了幼儿班,村里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娃一样,享受到学前教育。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麦志家的炕头上,与一家人亲切交谈。当时,马麦志年仅12岁的二儿子马建忠就在总书记对面,聚精会神听总书记讲话,他头戴东乡族传统的白色花帽,皮肤黝黑、个子不高。临走前,总书记给马建忠兄弟俩每人送了一套学习用具,并叮嘱道:“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献出一份力量。”总书记温暖的话语,深深鼓舞了大家,也一直激励着马建忠发奋学习。如今,七年时间过去了,这位身高近1.8米、侃侃而谈、充满自信的年轻人,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硕果——被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录取。他兴奋地说:“我想跟总书记说,我考上大学了!”作为东乡巨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马建忠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等我毕业后,想回到家乡帮助更多人走出布楞沟村。”马建忠坚定地说。

  去年秋季,马荷吉者将在外念书的儿子送进了布楞沟小学。孩子送到了学校,马荷吉者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她虽然兼职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但并不满足于技术含量低的打工收入,她和村子的其他几个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加了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烹饪技术培训。

  7年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感染、激励着布楞沟乃至整个东乡县的贫困群众,靠知识、靠技术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主动送孩子上学,布楞沟全村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全县已有1.5万多名群众免费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通了水、修了路,乡亲们搬进了山脚下的新农村,便民超市、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新学校,卫生院也拔地而起,布楞沟村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从清晨到黄昏、从春夏到秋冬,帮扶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游客人来人往,穿梭村间。布楞沟村民,虽然还是身处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然而,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心胸,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穷,走出了“悬崖边”。在他们的面前,是通往小康的康庄大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