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 沈丽莉
十月陇南,山清水秀,层林尽染。
站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观光台向下俯瞰,流水潺潺,远山含黛,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式小楼组成了一朵巨大的“八瓣莲花”,绽放在白龙江畔。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甘肃省“十三五”时期重点易地搬迁项目,2016年,陇南市区两级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施了坪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摸底、动员、搬迁、发展产业……至2018年10月底,短短两年时间,项目全面完成建设,5700多名藏族群众搬迁入住。
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坪垭藏族乡而言,是一次浴火重生,1000多户从大山深处搬迁来的村民,在这朵“莲花”中开启了幸福生活。

坪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694亿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摄
易地搬迁,建新家
“高山路陡土地薄,广种薄收生产难,辛辛苦苦忙到头,多数粮草喂牲畜,要想修房谋发展,还得外出卖劳力。”这首坪垭乡流传的民谣,真实反映了此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状况。
坪垭,武都区唯一的纯藏族乡,位于白龙江南岸高半山地带。全乡9个村18个社,共1432户6350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九沟八梁之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靠天吃饭。2013年底,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户587户2743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危及群众安全,交通不便制约着藏乡的发展。走出大山,搬到川坝成了坪垭山区群众共同的渴望和期待。
2016年,陇南市武都区对符合搬迁条件的8个村子1236户5731人实施搬迁,这是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694亿元。“安置区按照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藏族建筑风格,设计了5种户型的民房供搬迁群众选择。”站在观光台上,坪垭藏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兰天民指着山下的房屋向记者介绍,安置区以“莲花永驻”为主题,护佑着藏族同胞幸福吉祥。
今年30岁的赵干干的家就住在一瓣“莲花”的中央,一家七口人从原来的土房子搬进了140平方米的三层独栋,凭着一手好木工活,赵干干把家里每层的吊顶都装修成藏式风格,颜色绚丽多姿,美轮美奂。
“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兰海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兰渝铁路就在安置区旁,村里卫生院、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自来水厂啥都有,我们再也不用过人背马驼的生活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这个已有三个娃的汉子笑得像个孩子。
产业培育,铺富路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开始,陇南市就统筹谋划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稳定脱贫和巩固搬迁成果的重要措施,借助退耕还林惠农政策,在迁出区种植花椒,并发展“双椒”模式,在花椒地套种订单辣椒,建成了1.4万亩花椒林带、千亩“双椒”示范园、280亩无刺花椒示范园和千亩核桃示范园。在谋划特色产业助农脱贫增收的同时,也打造着福泽长远的“绿水青山”,实现经济和环保“双丰收”。
与此同时,借鉴“三变”改革成功经验,抢抓东西扶贫协作机遇,建设后续发展产业示范园,优化安置区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坪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充分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藏族建筑风格。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摄

赵干干一家如今住进了三层小楼。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10月23日【图片新闻】“十三五”以来 张家川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1536户7595人
- 2020年10月13日挪穷窝 斩穷根 换穷业——张家川县杨川村易地扶贫搬迁走笔
- 2020年10月12日“搬”出幸福新生活——迭部县尼傲乡易地扶贫搬迁村见闻